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主要包括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四种证型,可通过疏肝和胃、清热化湿、温中健脾、滋阴养胃等方法调理。
1、肝胃不和:多因情志不畅导致肝气犯胃,表现为胃脘胀痛、嗳气反酸。治疗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香附、陈皮等,配合情志调节。
2、脾胃湿热:常因饮食不节酿生湿热,症状见胃脘灼痛、口苦黏腻。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常用黄连、黄芩、栀子等药物,需配合清淡饮食。
3、脾胃虚寒:多由阳气不足引起,表现为隐痛喜温、食欲不振。治疗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物选用黄芪、党参、干姜等,注意腹部保暖。
4、胃阴不足:常见于热病伤阴或久病体虚,症状为胃脘隐痛、口干舌燥。选用益胃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玉竹等滋阴药物,避免辛辣刺激。
胃炎患者宜少食多餐,避免生冷油腻,可配合艾灸足三里等穴位保健,急性发作或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