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主要包括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根据证型不同采用相应方剂或针灸治疗。
中经络常见证型包括风痰阻络、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风痰阻络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配合针刺风池、合谷等穴位。气虚血瘀宜用补阳还五汤,配合艾灸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可用镇肝熄风汤,配合太溪、三阴交等穴位。中脏腑分为闭证和脱证,闭证又分阳闭与阴闭。阳闭用安宫牛黄丸或羚角钩藤汤,配合十宣放血。阴闭用苏合香丸,针刺人中、内关。脱证需急用参附汤回阳固脱,重灸神阙、关元。急性期过后进入恢复期,需根据遗留症状继续辨证调理,配合针灸、推拿等康复手段。
患者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规范治疗,同时注意饮食清淡、情绪平稳,循序渐进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中风后临死前的征兆可能包括意识丧失、呼吸异常、瞳孔散大、血压骤降等。
中风后临死前的征兆通常与脑功能严重衰竭有关。意识丧失表现为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可能伴随昏迷或谵妄。呼吸异常包括呼吸频率减慢、潮式呼吸或呼吸暂停,提示脑干功能受损。瞳孔散大且对光反射消失是脑疝形成的典型表现,常伴随颅内压急剧升高。血压骤降可能因延髓心血管中枢衰竭导致,收缩压可低于60毫米汞柱。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四肢厥冷、皮肤花斑等循环衰竭体征。
中风患者若出现上述征兆,家属应立即联系医护人员,保持患者侧卧位避免误吸,记录症状变化时间点供医疗参考。避免随意搬动患者或喂食喂水,维持环境安静减少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