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肝硬化可能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需结合肝功能检查及影像学评估明确病因。
1、病毒性肝炎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主要诱因,长期炎症导致肝细胞坏死再生,形成假小叶结构。表现为乏力、黄疸,需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索磷布韦维帕他韦、聚乙二醇干扰素。
2、酒精性肝病长期过量饮酒损伤肝细胞线粒体,引发脂肪变性及纤维化。伴随肝区疼痛、蜘蛛痣,需戒酒并补充B族维生素,严重时使用糖皮质激素。
3、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岛素抵抗导致肝细胞脂质沉积,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常见于肥胖人群,需控制体重,药物可选吡格列酮、奥贝胆酸、维生素E。
4、遗传代谢病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遗传疾病引起铜铁代谢异常,沉积于肝脏导致硬化。需低铜铁饮食,使用青霉胺、去铁胺等螯合剂治疗。
肝硬化患者应限制钠盐摄入,每日蛋白质补充1.2-1.5g/kg,避免坚硬食物刺激食管静脉,定期监测甲胎蛋白和腹部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