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的眼底特征主要有视网膜变薄、视盘倾斜、后巩膜葡萄肿、黄斑病变、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等。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超过600度,眼轴长度超过26毫米,可能引发多种眼底病变,建议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1、视网膜变薄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延长会导致视网膜组织拉伸变薄,尤其是后极部视网膜。视网膜变薄可能引发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表现为眼前闪光感、飞蚊症加重或视野缺损。可通过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评估视网膜厚度,必要时采用激光治疗预防并发症。
2、视盘倾斜高度近视常出现视神经乳头倾斜或弧形斑,由于眼轴增长导致视盘周围组织牵拉变形。视盘倾斜可能伴随视盘周围萎缩弧,需通过眼底照相和视野检查排除青光眼等疾病。这类改变通常无须特殊治疗,但需监测视神经功能变化。
3、后巩膜葡萄肿后巩膜葡萄肿是高度近视特征性改变,表现为眼球后极部局限性膨出。这种结构变形会加重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增加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等风险。通过B超或MRI可明确诊断,严重者需考虑后巩膜加固术。
4、黄斑病变高度近视黄斑病变包括黄斑出血、黄斑劈裂、黄斑裂孔等,主要与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和牵拉有关。患者可能出现视物变形、中心暗点或视力骤降。可通过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注射、玻璃体切除术等方式治疗,需定期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监测。
5、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表现为眼底出现萎缩灶或豹纹状改变,与脉络膜血流灌注不足相关。萎缩灶可能逐渐融合扩大,导致不可逆视力损害。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建议控制近视进展、补充叶黄素并避免剧烈运动。
高度近视患者应每年进行散瞳眼底检查,重点关注黄斑区和周边视网膜。日常生活中需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等可能诱发视网膜脱离的行为,控制电子屏幕使用时间。饮食上可增加深色蔬菜、鱼类等富含维生素A和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戒烟限酒。若出现突然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