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温度超过37.3摄氏度通常属于发热。发热可能与感染、炎症反应、代谢异常、免疫性疾病、中暑等因素有关。
1、感染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发热最常见的原因,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致热原,导致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常见于感冒、肺炎、尿路感染等疾病,需结合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明确病因。治疗需针对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如阿莫西林、奥司他韦等。
2、炎症反应非感染性炎症如风湿热、痛风急性发作时,炎症介质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此类发热多伴有关节红肿、疼痛等局部症状,需通过抗炎治疗控制原发病,常用药物包括布洛芬、秋水仙碱等。
3、代谢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疾病导致产热增加,可能出现持续性低热。患者常伴心悸、多汗、体重下降等表现,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测、儿茶酚胺测定等确诊,治疗以控制原发病为主。
4、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反复发热,多伴随皮疹、关节痛等症状。需进行抗核抗体谱、铁蛋白等免疫学检查,治疗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5、中暑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障碍可导致体温急剧升高,属于急症范畴。表现为皮肤灼热无汗、意识障碍等,需立即物理降温并补液治疗,严重者需静脉输注冰盐水。
测量腋温前需擦干汗液,将体温计尖端完全夹紧于腋窝中央5分钟。发热期间应多饮水,保持室温适宜,穿着透气衣物。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伴随意识改变、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须及时就医。退热药物使用需遵医嘱,避免过量服用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发热更需密切观察,必要时完善血培养、影像学等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