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是两种常见的儿童病毒感染疾病,均由肠道病毒引起,但症状和表现有所不同。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咽部疱疹和发热,而手足口病则伴有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和疱疹。
1、病因与症状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引起,典型症状为咽部疱疹、高热、咽痛和食欲下降。手足口病则由肠道病毒71型或柯萨奇病毒A16型引起,除咽部疱疹外,还会在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或水疱,部分患儿可能伴有低热或中度发热。
2、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
两种疾病均通过飞沫、接触传播,易感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疱疹性咽峡炎多发生于夏秋季,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春夏季高发。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场所容易发生聚集性感染。
3、治疗方法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均为自限性疾病,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对症处理。
- 药物治疗:对于发热,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咽痛严重时可使用含片或喷雾缓解症状。
- 饮食调理:多饮水,避免刺激性食物,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果汁等。
- 护理措施: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抓挠皮疹,防止继发感染。手足口病患儿需隔离至症状消失,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需隔离至退热后48小时。
4、预防措施
- 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
- 避免与患儿密切接触,不共用毛巾、餐具等物品。
- 定期清洁玩具、家具等儿童常接触的物品。
-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虽然症状相似,但通过皮疹分布和严重程度可初步区分。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病情,若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