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血并不比其他血型更容易招蚊子,蚊子叮咬的偏好主要与体味、体温、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因素有关。
蚊子寻找叮咬目标时主要依赖化学信号和物理特征。人体散发的二氧化碳、汗液中的乳酸和尿酸等物质对蚊子有较强吸引力,体温较高或新陈代谢旺盛的人也更容易成为目标。穿着深色衣物可能增加被叮咬概率,因为深色在视觉上更易被蚊子识别。孕妇和运动后的人群因体温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也属于高风险人群。目前没有可靠科学证据表明血型与蚊子叮咬偏好存在直接关联,多项研究结论存在矛盾,部分实验设计存在样本量不足或控制变量不严格等问题。
极少数实验室条件下的小规模研究曾提出O型血抗原可能对某些蚊子有微弱吸引力,但这些结论未被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不同蚊子种类对宿主的偏好差异远大于血型的影响,例如埃及伊蚊更偏好叮咬人类而库蚊偏好鸟类。环境因素如湿度、光照、风力对蚊子活动的影响远超过血型的潜在作用。遗传因素如皮肤菌群组成可能间接影响个体招蚊概率,但血型并非决定性因素。
预防蚊虫叮咬可采取物理防护与化学驱避相结合的方式。外出时尽量穿着浅色长袖衣物,避免在黄昏等蚊子活跃时段前往水域附近。使用含有避蚊胺或派卡瑞丁成分的驱蚊剂,室内可安装纱窗或使用电蚊香。清除家中积水容器以杜绝蚊虫滋生,水生植物建议每周换水。被叮咬后避免抓挠,可用肥皂水清洗后冷敷缓解瘙痒,出现严重过敏反应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