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感染不一定是性传播疾病,但性行为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尿道感染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原因有尿路梗阻、免疫力低下、卫生习惯不良、性行为传播、医源性感染等。
1、尿路梗阻尿路结石或前列腺增生可能导致尿液滞留,细菌在尿液中繁殖引发感染。这类情况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治疗包括解除梗阻和抗生素使用。日常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帮助冲刷尿道。
2、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更易发生尿道感染。控制基础疾病是关键,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等药物。这类患者需特别注意会阴部清洁,避免憋尿。
3、卫生习惯不良如厕后擦拭方向错误或内裤更换不及时都可能导致细菌侵入尿道。建议女性从前向后擦拭,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出现尿频尿急症状时可使用磷霉素氨丁三醇等药物。
4、性行为传播性活跃人群可能通过性接触传播淋球菌、衣原体等病原体。这类感染需进行病原体检测,伴侣需同时治疗。使用安全套能有效降低传播风险,治疗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
5、医源性感染导尿或膀胱镜检查可能将细菌带入尿道。操作需严格无菌,术后可预防性使用呋喃妥因。患者术后应观察排尿情况,出现血尿或发热需及时复诊。
预防尿道感染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长时间憋尿。女性应注意经期卫生,性生活前后及时排尿。饮食上可适量摄入蔓越莓制品,其含有的原花青素有助于抑制细菌黏附。出现排尿灼痛、尿液浑浊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避免发展为肾盂肾炎。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患者更需重视早期症状,治疗期间应完成全程抗生素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