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调整饮食等方式处理。肠道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胆汁代谢异常、年龄增长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1、内镜下切除直径小于2厘米的息肉通常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操作前需禁食6小时以上,通过结肠镜定位后使用电切器械完整切除病灶。术后可能出现轻微腹痛或少量便血,需卧床休息1-3天。该方法创伤小且恢复快,适用于腺瘤性息肉等癌变风险较低的病变。
2、手术切除直径超过2厘米的广基息肉或疑似恶变时需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术前需完善肠镜活检和腹部CT评估,术中切除范围需包括息肉周边正常肠壁组织。术后需留置引流管3-5天,并发症包括肠粘连和吻合口瘘。该方法适用于绒毛状腺瘤等癌变概率较高的息肉类型。
3、药物治疗炎症性息肉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肠道炎症,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伴有出血时可用云南白药胶囊止血。药物治疗期间需每月复查肠镜,疗程通常持续3-6个月。该方法仅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息肉切除。
4、定期复查单发小息肉切除后建议6-12个月复查肠镜,多发息肉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需3-6个月复查。复查项目包括粪便潜血试验和肿瘤标志物检测。40岁以上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应每5年筛查一次。动态监测可及时发现复发或新发病灶。
5、调整饮食每日摄入30克以上膳食纤维,优选西蓝花、燕麦等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限制红肉摄入每周不超过500克,避免腌制烧烤类食品。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保证每日饮水1500毫升以上。长期保持该饮食模式可降低息肉复发风险。
术后三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每日定时排便习惯。出现持续腹痛或血便加重需立即就医。建议家族中有肠癌病史者提前至30岁开始筛查。日常可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但须在医生指导下控制剂量。建立包含全谷物和发酵食品的多样化饮食结构,配合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