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管使用注意事项主要有妥善固定、保持通畅、预防感染、观察记录、饮食护理等。胃管是经鼻腔或口腔插入胃内的管道,用于胃肠减压、鼻饲或给药,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以避免并发症。
1、妥善固定胃管置入后需用胶布或固定装置固定在鼻翼及面颊部,防止滑脱移位。固定时避免压迫鼻腔黏膜,每日检查固定是否松动。对躁动患者可加用约束带,但需定时松解观察皮肤情况。固定不当可能导致胃管误入气道或反复插管增加黏膜损伤风险。
2、保持通畅鼻饲前后用20-30毫升温水冲洗管道,药物注入后需额外冲洗。持续胃肠减压时定期检查负压装置,避免管道扭曲受压。若遇堵塞可尝试温水脉冲式冲洗,禁用导丝疏通。长期留置者每周更换整套管路,防止沉淀物积聚。
3、预防感染操作前后严格手卫生,鼻饲用具每日消毒更换。口腔护理每日2-3次,可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观察鼻腔有无红肿渗出,定期更换固定胶布。出现发热、引流液浑浊需警惕吸入性肺炎或导管相关感染,必要时做细菌培养。
4、观察记录记录胃液颜色、性质和量,正常为清亮淡黄色。咖啡样液体提示上消化道出血,胆汁样液体需警惕肠梗阻。鼻饲前需回抽胃内容物确认位置,残余量超过100毫升应暂缓喂养。每日测量外露长度,变化超过3厘米需重新确认位置。
5、饮食护理鼻饲营养液温度保持38-40℃,灌注速度初期20-50毫升/小时逐步增加。避免快速灌注引起腹胀腹泻,抬高床头30度防止反流。特殊配方需遵医嘱配置,现配现用不超过4小时。定期评估营养状况,逐步过渡至经口饮食。
胃管留置期间应保持半卧位,避免剧烈咳嗽或呕吐。每日检查鼻腔黏膜有无压疮,可涂抹凡士林保护。鼻饲后保持体位30分钟,防止误吸。长期使用者需定期复查电解质及营养指标。出现剧烈腹痛、呕血或呼吸困难等需立即就医。家属护理时需接受专业培训,掌握异常情况识别方法。
胃肠息肉术后需注意创面护理、饮食调整、活动限制、药物管理和复查随访。术后护理措施主要有创面观察、饮食过渡、适度活动、用药指导和定期复查。
一、创面观察术后24小时内需密切观察有无呕血、黑便或剧烈腹痛,警惕迟发性出血或穿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的创面通常需要7-10天愈合,期间避免增加腹压动作。若出现发热超过38度或持续腹胀需立即就医。
二、饮食过渡术后6小时禁食后从温凉流食开始,逐步过渡到半流质、软食,2周内避免辛辣刺激及粗硬食物。推荐米汤、蒸蛋等低渣饮食,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术后1个月内禁止饮酒、浓茶等刺激性饮品。
三、适度活动术后3天内以卧床休息为主,1周内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腹腔镜手术患者需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可进行踝泵运动。2周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但3个月内避免高强度体育锻炼。
四、用药指导需严格遵医嘱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片、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片。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需按医生建议暂停或调整。出现感染征象时需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不可自行增减药量。
五、定期复查术后3-6个月需进行首次胃镜或肠镜复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需缩短至1-3个月。复查前做好肠道准备,携带既往病理报告。多发息肉或家族史患者应建立长期随访计划,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
胃肠息肉术后恢复期需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记录排便情况及体重变化。饮食上可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促进组织修复,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元素。术后2周内避免泡澡、游泳等可能污染创面的行为,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出现异常症状时应保留排泄物样本并及时联系主治医师,定期复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或新发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