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术后肠梗阻可通过胃肠减压、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肠梗阻可能与术后粘连、肿瘤复发、肠蠕动减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排便排气停止等症状。
1、胃肠减压通过鼻胃管引流胃内容物减轻肠道压力,适用于早期不完全性梗阻。操作时需监测引流液性状和量,避免电解质紊乱。若合并胃瘫综合征可联合促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盐酸伊托必利片等。
2、营养支持需禁食期间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维持能量,梗阻缓解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可选择短肽型或氨基酸型肠内营养粉剂,避免高渗饮食刺激肠道。长期营养支持者需监测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
3、药物治疗针对机械性梗阻可使用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缓解痉挛性疼痛,细菌感染时联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麻痹性梗阻需用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刺激肠蠕动,同时补充氯化钾注射液纠正低钾血症。
4、内镜治疗内镜下放置肠道支架适用于肿瘤复发导致的局限性梗阻,能快速重建消化道通畅。术后需定期复查支架位置,警惕支架移位或再狭窄。禁用于多部位梗阻或肠壁严重水肿患者。
5、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无效的完全性梗阻需手术解除粘连或切除复发肿瘤,常见术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造口术等。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术后注意预防吻合口瘘,可使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改善低蛋白血症。
胃癌术后患者应保持少食多餐,选择低渣半流质饮食,避免糯米、竹笋等难消化食物。每日记录腹围变化与排便情况,适当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术后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腹部CT与肿瘤标志物。出现持续呕吐或绞痛需立即就医,警惕绞窄性肠梗阻发生。
新生儿肠梗阻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排便异常、肠鸣音改变及全身症状。肠梗阻是新生儿外科急症,需及时识别处理。
1、呕吐呕吐是新生儿肠梗阻最早出现的症状,呕吐物可能含有胆汁或粪渣。高位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早,低位梗阻时呕吐出现较晚。呕吐频率和性质随梗阻部位不同而变化,持续性呕吐提示完全性梗阻。家长需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量和次数,及时记录并告知医生。
2、腹胀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相关,低位梗阻时腹胀更明显。腹部膨隆可能不对称,可见肠型或蠕动波。触诊时腹部紧张,叩诊呈鼓音。腹胀进行性加重是肠梗阻恶化的重要表现,家长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3、排便异常完全性肠梗阻新生儿可能出现排便停止,部分性梗阻时可能有少量排便。胎粪排出延迟超过24小时需警惕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异常粪便如血便、黏液便等也提示肠道病变。家长需记录首次排便时间及粪便性状。
4、肠鸣音改变早期肠梗阻可能出现肠鸣音亢进,随着病情发展可减弱或消失。肠鸣音变化是判断肠管活力的重要指标。医生听诊时会特别注意肠鸣音频率和性质,家长不可自行判断。
5、全身症状严重肠梗阻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发热或体温不升等全身症状。新生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反应差、皮肤弹性下降等表现。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休克症状,需紧急处理。家长发现异常应及时送医。
新生儿肠梗阻病因复杂,可能由肠闭锁、肠旋转不良、胎粪性肠梗阻等先天畸形引起,也可能由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获得性疾病导致。家长需密切观察新生儿喂养情况、腹部体征及全身状态,发现呕吐、腹胀等异常表现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腹部X线、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及时采取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治疗措施,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日常护理中需注意喂养卫生,避免过度喂养,定期监测体重增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