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后胃灼烧的感觉可通过调整服药方式、服用胃黏膜保护剂、调整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及时就医等方式缓解。胃灼烧感通常由药物刺激、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损伤、药物过敏、胃炎等因素引起。
1、调整服药方式部分药物对胃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布洛芬缓释胶囊、吲哚美辛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建议改为餐后服药,利用食物缓冲药物对胃部的刺激。服药时用适量温水送服,避免干吞或用水过少。对于肠溶片或缓释制剂,不可掰开或嚼碎服用,否则会破坏药物特殊结构导致胃部不适加重。
2、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硫糖铝混悬凝胶、胶体果胶铋胶囊等胃黏膜保护剂。这类药物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减少胃酸和药物对胃壁的侵蚀。其中铝碳酸镁还能中和过多胃酸,硫糖铝可促进黏膜修复,胶体果胶铋兼具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需注意保护剂与其他药物需间隔2小时服用。
3、调整饮食出现胃灼烧感期间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蒸蛋羹等,少量多餐减轻胃部负担。适当饮用温热的牛奶或蜂蜜水可暂时中和胃酸,但乳糖不耐受者需谨慎。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每日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但避免大量饮水稀释胃液影响药效。
4、避免刺激性食物忌食辛辣、过酸、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柠檬、炸鸡等。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等含咖啡因或碳酸的饮品会促进胃酸分泌,加重灼烧感。酒精会损伤胃黏膜并影响药物代谢,服药期间应严格禁酒。过热或过冷的食物也可能诱发胃部痉挛,建议选择接近体温的食物。
5、及时就医若调整措施后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呕血、黑便、剧烈腹痛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可能需进行胃镜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胃溃疡、药物性胃炎等病变。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原用药方案,或加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质子泵抑制剂。对药物过敏引起的灼烧感需立即停用致敏药物并进行抗过敏治疗。
出现胃灼烧感时建议暂时保持坐位或半卧位,避免立即平卧加重反流。可穿着宽松衣物减少腹部压力,通过腹式呼吸放松胃部肌肉。记录症状出现时间与服药种类、剂量的关系,就诊时向医生详细说明。长期需服用胃刺激性药物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胃功能评估,必要时预防性使用胃保护药物。日常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对胃肠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