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溃疡的检查主要有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X线钡餐检查、粪便隐血试验、血液检查等。
1、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溃疡部位、大小、形态及周围黏膜情况。检查时医生会将带有摄像头的细管经口腔插入胃和十二指肠,过程中可能需配合麻醉以减轻不适。胃镜检查能同时进行活检以排除恶性病变,对活动性出血还可实施止血治疗。
2、幽门螺杆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检测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和胃黏膜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其中尿素呼气试验操作简便且准确性高,受检者需服用含标记碳的尿素试剂后吹气采集样本。阳性结果提示需进行根除治疗。
3、X线钡餐检查X线钡餐检查通过口服硫酸钡造影剂后拍摄X光片,可显示十二指肠轮廓及龛影等溃疡特征性表现。该方法适用于无法耐受胃镜检查者,但灵敏度低于胃镜,难以发现微小溃疡且不能进行活检。检查前需空腹8小时以上。
4、粪便隐血试验粪便隐血试验用于筛查消化道出血,溃疡活动期可能出现阳性结果。检测需采集新鲜粪便样本,采用免疫化学法可避免饮食干扰。持续阳性需警惕溃疡出血或恶性病变,但该检查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
5、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清胃泌素测定等。血常规可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或感染,活动性溃疡出血可能导致血红蛋白下降。血清胃泌素水平检测有助于鉴别卓-艾综合征等少见病因,该病会引起胃酸分泌过多导致顽固性溃疡。
确诊十二指肠溃疡后,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过度饮酒,规律进食并控制精神压力。治疗期间遵医嘱定期复查胃镜评估愈合情况,根除幽门螺杆菌后4周应复查确认是否成功。若出现呕血、黑便或剧烈腹痛需立即就医。
十二指肠溃疡疼痛主要表现为上腹部周期性、节律性隐痛或灼痛,多在空腹时发作,进食后可缓解。疼痛特点与胃酸分泌、溃疡部位及黏膜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夜间痛醒是典型表现之一。
十二指肠溃疡疼痛通常位于剑突与脐之间的上腹部,可能向背部放射。疼痛性质以烧灼感或饥饿样不适为主,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典型发作具有明显节律性,表现为进食后1-3小时出现的空腹痛,服用抗酸剂或少量进食后迅速缓解。这种疼痛模式与胃酸分泌高峰及食物缓冲作用相关。部分患者会出现夜间疼痛,尤其在凌晨1-2点胃酸分泌旺盛时段,这种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与其他消化道疾病鉴别。
非典型疼痛表现包括持续钝痛、胀痛或无明显规律的疼痛,多见于老年患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或合并并发症时。当疼痛性质突然改变为剧烈持续性疼痛,可能提示溃疡穿孔;疼痛放射至肩背部伴呕吐咖啡样物,需警惕出血可能;体重下降伴持续疼痛应排除恶性病变。这些特殊情况需要立即就医评估。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限制咖啡、浓茶及辛辣刺激食物摄入。戒烟戒酒有助于减少胃酸分泌,避免使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若出现疼痛性质改变、黑便、呕血或体重持续下降等症状,须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规范治疗包括抑酸药物、黏膜保护剂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多数患者经系统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