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时血常规通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病毒感染可能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等疾病,需结合临床症状与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1、白细胞计数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多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减少,一般维持在3.5-9.5×10⁹/L之间。部分急性病毒感染如流感早期可能出现一过性白细胞升高,但随病程进展会逐渐下降。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伴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2、淋巴细胞变化淋巴细胞比例常超过40%,绝对值可能升高,尤其常见于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感染。幼儿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增高更为明显,可达60%-70%。部分病毒如麻疹、风疹可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导致外周血涂片中出现反应性淋巴细胞。
3、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多低于50%,绝对值可能减少,与病毒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有关。肠道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暂时性下降。但需注意严重病毒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可能回升并出现核左移现象。
4、单核细胞部分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导致单核细胞轻度增多,比例可达8%-1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外周血中可见超过10%的异型淋巴细胞,此类细胞体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
5、血小板与红细胞多数病毒感染不影响血小板计数,但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参数通常正常,但长期病毒感染如慢性丙型肝炎可能导致轻度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下降。
病毒感染期间应保持充足休息,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毫升,适当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饮食以易消化的粥类、面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若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皮下出血等严重症状,或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低于3.0×10⁹/L、血小板低于80×10⁹/L,须立即就医进行抗病毒治疗与支持治疗。
小孩病毒感染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液护理等方式治疗。
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是儿童常见症状,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使用温水擦浴或退热贴进行物理降温。若体温持续升高,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或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药物。同时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穿着轻薄透气的棉质衣物。观察患儿精神状态,每2-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病毒性发热通常伴随咽痛、流涕等症状,可适量饮用温开水、口服补液盐或新鲜果汁补充电解质。避免使用酒精擦浴或冰敷等刺激性降温方式,也不建议自行服用抗生素。
发热期间宜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及生冷饮食。若持续高热超过3天或出现嗜睡、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