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病人最为常见的表现是乏力、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和气短。贫血可能由缺铁、维生素B12缺乏、慢性疾病或遗传因素引起,需根据具体类型采取针对性治疗。
1、乏力乏力是贫血患者最普遍的主诉,由于血液中血红蛋白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肌肉和器官无法获得足够能量。患者常感觉疲劳,轻微活动后即出现明显倦怠感,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伴随指甲脆裂和异食癖,需通过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片、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改善症状。
2、头晕头晕多因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尤其在体位改变或长时间站立时加重。患者可能出现视物模糊、站立不稳甚至晕厥,与血容量减少和血压调节功能下降有关。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还可能伴随手脚麻木,需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或口服甲钴胺片治疗。
3、面色苍白面色苍白是贫血的典型体征,尤其见于眼睑结膜、甲床和口腔黏膜。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导致皮肤毛细血管血液颜色变浅,呈现苍白色或蜡黄色。慢性肾病性贫血患者可能伴随水肿,需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改善症状。
4、心悸心悸表现为心跳加快、心前区不适,是心脏代偿性增加搏动次数以弥补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的表现。长期严重贫血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需及时纠正贫血并配合使用富马酸亚铁颗粒等药物。
5、气短气短多在活动后出现,与肺部氧交换效率降低有关。患者常描述为呼吸费力或空气不够,严重贫血者静息时也可发生。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伴随黄疸和深色尿液,需根据病因使用泼尼松片或进行脾切除手术。
贫血患者应保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铁元素的动物肝脏、红肉和深绿色蔬菜,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避免浓茶和咖啡影响铁剂吸收,定期监测血常规。重度贫血或病因不明者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补血药物掩盖病情。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但需避免过度劳累。
热射病常见人群主要有户外高温作业者、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运动员等。热射病是一种严重的中暑类型,通常由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失衡引起,需要及时干预。
1、户外高温作业者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农民等长期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容易发生热射病。高温环境导致身体产热增加,散热困难,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可能出现高热、无汗、意识模糊等症状。这类人群需注意补充水分,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时穿戴透气防晒衣物。
2、老年人65岁以上老年人是热射病高发人群。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对高温感知迟钝,汗腺功能下降,容易发生体温调节失衡。部分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或服用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进一步增加热射病风险。建议老年人夏季减少外出,保持室内通风,适当补充电解质。
3、婴幼儿婴幼儿特别是1岁以下婴儿容易发生热射病。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家长需注意不要将婴幼儿单独留在密闭高温环境中,如车内、阳光直射的房间等,避免过度包裹衣物。
4、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慢性病患者热射病风险较高。这些疾病可能影响体温调节功能或增加代谢产热。部分治疗药物如利尿剂、抗胆碱能药物等也会干扰体温调节。慢性病患者夏季应特别注意防暑降温,遵医嘱调整用药。
5、运动员高强度训练的运动员特别是马拉松、足球等户外运动参与者易发生热射病。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热量,高温环境下散热不足,可能导致核心体温快速升高。运动员需合理安排训练时间,避免正午高温时段运动,训练前后充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预防热射病需注意保持环境通风凉爽,穿着宽松透气衣物,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水分。高温天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剧烈运动。老年人、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需特别关注,出现头晕、恶心、皮肤干热等中暑症状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处,采取降温措施,严重者需及时就医。家中可常备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但症状严重时不可仅依赖药物,必须尽快送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