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引起的胸膜炎通常由肺部感染扩散至胸膜导致,主要表现为胸痛、咳嗽加重和呼吸困难。胸膜炎的治疗方法有抗生素治疗、止痛药物、胸腔穿刺引流、糖皮质激素应用和胸膜固定术。肺炎合并胸膜炎可能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和胸膜直接损伤等因素有关。
1、抗生素治疗细菌性肺炎引起的胸膜炎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左氧氟沙星和头孢曲松钠。治疗周期需覆盖病原体清除和炎症消退全过程,避免过早停药导致复发。病毒性胸膜炎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联合用药。
2、止痛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缓解胸膜炎症导致的疼痛,严重疼痛可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使用止痛药物时需监测胃肠反应和肝肾功能,避免与抗凝药物联用增加出血风险。疼痛持续加重可能提示胸腔积液增多或脓胸形成。
3、胸腔穿刺引流中大量胸腔积液导致呼吸困难时需行诊断性穿刺,脓性积液需留置引流管持续引流。穿刺液应送检常规、生化、病原学和细胞学检查。引流期间需每日记录引流量,积液消退后及时拔管避免继发感染。
4、糖皮质激素应用结核性胸膜炎在规范抗结核治疗基础上,短期使用泼尼松可促进积液吸收并减少胸膜粘连。使用周期一般不超过4周,需逐步减量停药。细菌性胸膜炎禁用激素,可能加重感染扩散。
5、胸膜固定术复发性恶性胸腔积液可采用滑石粉胸膜固定术,通过化学性胸膜炎促使脏壁层胸膜粘连。术前需充分引流积液,术后可能出现发热、胸痛等反应。良性胸膜炎慎用该术式可能造成永久性肺功能受限。
肺炎合并胸膜炎患者应保持半卧位缓解呼吸困难,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促进恢复。恢复期可进行呼吸训练预防胸膜粘连,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胸痛。监测体温和呼吸频率变化,出现咳脓痰、持续高热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复诊。慢性胸膜炎患者需定期复查胸片评估胸膜增厚情况。
急性胸膜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止痛药物、胸腔穿刺引流、氧疗、卧床休息等方式治疗。急性胸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胸部外伤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细菌性胸膜炎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医生会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期间需监测体温和炎症指标变化。结核性胸膜炎需规范使用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物。
2、止痛药物胸膜炎症刺激会导致剧烈胸痛,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严重疼痛可能需短期使用曲马多等弱阿片类药物。使用止痛药时需注意观察胃肠道反应,避免与其他非甾体药物联用。
3、胸腔穿刺引流对于中大量胸腔积液患者,需在超声定位下行胸腔穿刺抽液或留置引流管。引流可缓解呼吸困难,积液送检有助于明确病因。操作需严格无菌,术后监测生命体征,警惕气胸、出血等并发症。
4、氧疗合并低氧血症患者需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控制氧流量,避免二氧化碳潴留。氧疗期间定期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调整给氧方案。
5、卧床休息急性期应限制活动,采取半卧位减轻呼吸困难。恢复期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营养摄入,高蛋白饮食有助于炎症恢复。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加重病情。
急性胸膜炎患者应保持环境空气流通,避免烟雾刺激。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量补充维生素和优质蛋白。恢复期可进行呼吸训练改善肺功能,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出现发热不退、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需及时复诊。结核性胸膜炎患者需完成全程抗结核治疗,定期复查胸部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