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掏耳朵可能导致外耳道损伤、感染甚至听力下降。掏耳朵的危害主要有外耳道皮肤破损、耵聍栓塞风险增加、真菌或细菌感染、鼓膜穿孔、外耳道慢性炎症。
1、外耳道皮肤破损频繁使用挖耳勺或棉签刺激外耳道,容易刮伤娇嫩的皮肤黏膜。外耳道皮肤受损后会出现局部红肿疼痛,严重时可能形成溃疡。皮肤屏障破坏后更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增加感染概率。
2、耵聍栓塞风险增加不当掏耳行为可能将耵聍推向耳道深处,逐渐堆积形成栓塞。耵聍栓塞会导致耳闷胀感、耳鸣甚至传导性听力下降。部分人群因反复掏耳刺激,反而会刺激耵聍腺分泌更多耳垢。
3、真菌或细菌感染掏耳工具携带的病原体可能引发外耳道炎。真菌性外耳道炎表现为剧烈瘙痒和白色分泌物,细菌感染则伴随脓性分泌物和跳痛。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更容易发展为恶性外耳道炎。
4、鼓膜穿孔掏耳时用力过猛可能戳破鼓膜,出现突发性耳痛、耳鸣和听力减退。鼓膜穿孔后容易继发中耳感染,多数小型穿孔可自愈,但较大穿孔需要手术修补。儿童因耳道较短更易发生此类意外。
5、外耳道慢性炎症长期机械刺激会导致外耳道皮肤增厚、纤维化,形成慢性外耳道炎。患者会出现持续性耳痒、脱屑,严重时导致外耳道狭窄。这种情况需要停止掏耳习惯并接受局部药物治疗。
正常情况下外耳道具有自洁功能,耵聍会随咀嚼运动自然排出。建议避免使用任何工具掏耳朵,洗澡后用毛巾擦拭耳廓即可。若出现耳闷、耳痛或听力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由专业医生使用额镜和专用器械处理。游泳爱好者可定期到医院进行耳道清洁,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耳道干燥,避免使用耳机时间过长。
掏耳朵可能引发外耳道损伤、感染或鼓膜穿孔等危害。
频繁掏耳朵容易导致外耳道皮肤受损,破坏耳道天然保护屏障。外耳道皮肤较薄且敏感,使用棉签或尖锐物品可能造成微小裂口,增加细菌感染风险。外耳道炎表现为耳痛、瘙痒或流脓,严重时可扩散至耳周组织。若清理时用力过猛,可能刺穿鼓膜导致听力下降、耳鸣甚至眩晕。耳垢本身具有抗菌和阻挡灰尘的作用,过度清理反而会刺激腺体分泌更多耳垢,形成栓塞堵塞耳道。
建议避免自行用工具深入耳道清洁,若出现耳闷、听力减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处理。日常可用湿润毛巾擦拭耳廓周围保持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