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患者一般不建议自行掏耳朵,可能加重炎症或损伤耳道。
慢性中耳炎是耳部黏膜及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因急性中耳炎未彻底治愈或反复发作导致。耳道皮肤在炎症状态下较为脆弱,掏耳朵可能划伤皮肤引发感染扩散,甚至损伤鼓膜。若耳道分泌物过多,应由医生使用专业器械清理,避免棉签等工具将耵聍推入深处。部分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不当操作可能加剧瘙痒和分泌物增多。
存在鼓膜穿孔的患者,掏耳朵可能导致异物进入中耳腔,诱发眩晕或颅内并发症。但医生在治疗中可能使用吸引器或生理盐水冲洗清除分泌物,这种情况属于医疗行为。日常若出现耳道堵塞感,可用温热毛巾敷耳廓促进分泌物自然排出。
出现耳痛、流脓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避免游泳或耳道进水,保持耳部干燥清洁有助于恢复。
长期慢性中耳炎不治疗可能较严重,可能引发听力下降、鼓膜穿孔等并发症。
慢性中耳炎长期未治疗时,炎症持续刺激可能导致鼓膜增厚或穿孔,影响声音传导功能,表现为耳鸣、耳闷及渐进性听力减退。中耳腔内积液可能机化形成粘连性中耳炎,进一步损害听骨链活动度。部分患者会出现胆脂瘤型中耳炎,这种角质上皮堆积可能侵蚀周围骨质,增加颅内感染风险。反复发作的炎症还可能波及内耳,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
少数情况下,炎症可能向颅骨内扩散,引发脑膜炎、脑脓肿或面神经麻痹等严重颅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出现感染扩散。若出现剧烈头痛、高热、颈部僵硬或面部肌肉瘫痪等症状,提示病情已累及神经系统。
建议尽早就诊耳鼻喉科,通过耳内镜、听力检查等明确病情。日常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及污水入耳,急性发作期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控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