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疼痛主要位于右上腹或中上腹,可能向右肩背部放射。胆囊炎是胆囊的炎症性疾病,通常由胆囊结石、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胆囊炎引起的疼痛多集中在右上腹,即右侧肋骨下缘与腹直肌外侧交界处。疼痛性质多为持续性胀痛或绞痛,进食油腻食物后可能加重。部分患者疼痛会向右侧肩胛区或背部放射,形成牵涉痛。中上腹疼痛多见于胆囊炎症刺激邻近器官或合并胰腺炎时。急性发作期疼痛较剧烈,可能伴随墨菲征阳性,即按压右上腹时患者因疼痛而突然屏住呼吸。
慢性胆囊炎疼痛相对轻微,但持续时间较长,多为隐痛或钝痛。少数高位胆囊或内脏转位患者可能出现不典型疼痛部位,如剑突下或左上腹疼痛。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可能引发胆绞痛,表现为阵发性右上腹剧烈疼痛,常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等症状。
建议胆囊炎患者避免高脂饮食,规律进食可减少胆汁淤积。急性发作期需禁食并及时就医,慢性期可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日常注意观察疼痛性质变化,若出现持续剧烈疼痛、高热或皮肤巩膜黄染,应立即就诊。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炎的首选方法,能清晰显示胆囊壁增厚、结石等病变。
慢性胆囊炎患者若存在胆囊萎缩、胆囊壁增厚超过4毫米、胆囊结石直径超过3厘米或反复发作胆绞痛等情况,通常建议手术治疗。主要手术指征包括胆囊功能丧失、合并胆总管结石、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0毫米或疑似癌变。
1、胆囊功能丧失胆囊收缩功能严重受损时,胆囊无法正常储存和浓缩胆汁,可能引起持续性右上腹隐痛、餐后腹胀等症状。超声检查显示胆囊排空率低于30%或胆囊显影不良。此类患者可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需低脂饮食并补充胰酶肠溶胶囊等消化酶制剂。
2、合并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掉入胆总管可能引发梗阻性黄疸、急性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寒战高热及陶土样便。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确诊后,需先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再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需监测肝功能并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预防结石复发。
3、胆囊壁显著增厚超声显示胆囊壁厚度超过4毫米且伴随分层现象,提示慢性炎症导致纤维化改变。这类患者易发生胆囊穿孔或与周围组织粘连,手术中可能需中转开腹。术前建议完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评估解剖关系,术后使用头孢呋辛酯片预防感染。
4、结石直径过大超过3厘米的胆囊结石更易诱发胆囊癌变,癌变概率随结石增大而升高。这类患者即使无症状也应考虑预防性手术,术中需送快速病理检查。对于高龄患者可采用经皮胆囊造瘘术过渡,待炎症控制后再行二期手术。
5、疑似癌变征象胆囊壁不规则增厚伴血流信号丰富、CA19-9指标持续升高时需警惕癌变。增强CT显示动脉期异常强化或邻近肝脏浸润为手术绝对指征。根治性手术需联合部分肝切除,术后可能需要吉西他滨注射液辅助化疗。
慢性胆囊炎患者术后应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40克以下,优先选择清蒸鱼、豆腐等易消化食物。规律进食可促进胆汁排泄,避免暴饮暴食诱发胆胰管压力升高。术后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胆管代偿性扩张情况。若出现持续发热、黄疸或大便颜色变浅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