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内出现肉疙瘩可能是尿道息肉、尖锐湿疣或尿道囊肿等疾病的表现。建议及时到泌尿外科就诊,通过尿道镜检查明确诊断。
1、尿道息肉尿道息肉是尿道黏膜良性增生形成的赘生物,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有关。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线分叉或血尿等症状。确诊后可通过电切术或激光手术切除,术后需保持会阴清洁,避免憋尿和辛辣饮食。
2、尖锐湿疣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表现为菜花状赘生物。可通过醋酸白试验或病理活检确诊。治疗选择包括冷冻疗法、光动力治疗,同时需配合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患病期间应禁止性生活,伴侣需同步检查。
3、尿道囊肿尿道旁腺导管阻塞形成的潴留性囊肿,触诊有弹性感。较小囊肿可观察处理,较大囊肿需行囊肿切除术。日常应注意多饮水稀释尿液,减少骑行等会阴部压迫行为。
4、尿道肿瘤包括良性的乳头状瘤和恶性的尿道上皮癌,需通过病理检查鉴别。早期肿瘤可行经尿道肿瘤电切术,晚期可能需联合放化疗。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或排尿刺痛时应高度警惕。
5、尿道肉阜多见于绝经后女性的尿道外口良性病变,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表现为鲜红色息肉样肿物,接触易出血。可采用雌激素软膏局部治疗,顽固病例需手术切除。
日常应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选择宽松棉质内裤避免摩擦。避免长时间骑自行车或久坐,排便后从前向后擦拭。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时可用温水坐浴缓解,但切忌自行用药或挤压肿物。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尿常规检查,40岁以上人群可增加泌尿系超声筛查。
新生儿肾衰竭通常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水肿、喂养困难、呕吐、嗜睡等症状。
新生儿肾衰竭可能与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严重感染、脱水等因素有关。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如多囊肾、肾发育不良等可导致肾功能障碍,常伴随腹部肿块或尿量异常。严重感染如败血症、尿路感染等可能引发急性肾损伤,患儿可能出现发热、皮肤苍白、呼吸急促等全身症状。脱水常见于喂养不足或腹泻呕吐后,表现为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骤减。部分患儿还会出现电解质紊乱相关症状,如肌张力低下、心律不齐等。
日常需密切监测尿量及精神状态,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血液生化及肾脏超声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