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及时溶栓可能实现功能恢复,但完全痊愈与梗死范围及治疗时机密切相关。
脑梗溶栓治疗的关键在于发病后4.5小时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或6小时内进行动脉取栓。早期血管再通可减少脑细胞坏死,约半数患者在黄金时间接受治疗后运动、语言功能显著改善。小面积梗死且无严重基础疾病者,通过后续康复训练可能接近病前状态。但溶栓存在出血转化风险,高龄、高血压控制不佳或大面积梗死患者需谨慎评估。
部分患者即使及时溶栓仍会遗留轻微后遗症,如肢体乏力或言语不清,这与梗死部位涉及重要功能区有关。合并糖尿病、房颤等慢性病者神经功能恢复更慢,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二级预防药物。
溶栓后应配合康复科进行步态训练与认知锻炼,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有助于神经功能重塑。
动脉内溶栓治疗通常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血管闭塞性疾病。
动脉内溶栓治疗主要用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事件。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在6小时内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或12小时内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可考虑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若出现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发病时间在12小时内,或虽超过12小时但仍有持续胸痛和ST段抬高时也可采用。治疗前需通过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确认血管闭塞位置及程度,同时排除脑出血等禁忌证。该治疗需在具备介入条件的医院由专业团队操作,使用阿替普酶、尿激酶等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部位。
接受动脉内溶栓治疗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出血倾向,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遵医嘱进行后续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