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可能由高热、电解质紊乱、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癫痫、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控制、抗感染治疗、抗癫痫治疗、代谢干预等方式缓解。建议家长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处理。
1、高热高热是婴幼儿惊厥最常见诱因,多因体温骤升超过38.5℃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患儿可能出现全身强直、双眼上翻、意识丧失等症状。家长需立即解开衣物散热,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处,同时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退热。若持续抽搐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需紧急就医排除脑损伤。
2、电解质紊乱严重腹泻或呕吐可能导致低钠血症、低钙血症等电解质失衡,引发肌肉痉挛和抽搐。患儿常伴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等脱水体征。家长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必要时静脉输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血生化检查可明确具体电解质异常类型,长期营养不良患儿还需补充维生素D滴剂预防低钙惊厥。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化脓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炎可引起脑膜刺激征和惊厥发作,患儿多伴有喷射性呕吐、前囟膨隆、精神萎靡等症状。腰穿脑脊液检查可确诊,需住院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细菌感染,或更昔洛韦注射液抗病毒感染。急性期需监测颅内压,严重者可能需甘露醇注射液脱水降颅压。
4、癫痫原发性癫痫患儿脑电图可见异常放电波,表现为无诱因反复发作的肢体抽动、意识障碍。家长需记录发作时长和表现形式,确诊后需长期规律服用左乙拉西坦口服溶液或丙戊酸钠缓释片控制发作。避免闪光刺激、睡眠不足等诱因,定期复查血药浓度调整剂量。
5、遗传代谢性疾病苯丙酮尿症、枫糖尿症等先天代谢缺陷可能导致毒性代谢产物蓄积,引发难治性惊厥。新生儿筛查可早期发现,需采用特殊配方奶粉饮食控制,急性发作时静脉输注葡萄糖注射液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这类患儿需终身随访,避免高蛋白饮食诱发代谢危象。
家长发现小儿惊厥时应保持镇定,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记录抽搐时间和表现特征。发作停止后尽快就医完善脑电图、头颅CT等检查。日常需注意预防感染,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有惊厥史的儿童接种疫苗前应咨询医生,发热时及早使用退热药。定期儿童保健科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神经系统疾病。
小儿惊厥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受伤、侧卧防窒息、记录发作细节、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小儿惊厥通常由高热、电解质紊乱、癫痫、脑膜炎、低血糖等原因引起。
1、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解开患儿衣领,清除口鼻分泌物,避免因呕吐物或唾液阻塞气道。可用软布包裹压舌板垫于上下磨牙间,防止舌咬伤,但不可强行撬开紧闭的牙关。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刺激加重抽搐。
2、防止受伤移开周围尖锐物品,在患儿身下垫软垫,避免抽搐时碰撞硬物。不要强行按压肢体制止抽搐,可能导致骨折或肌肉损伤。家长需全程守护,观察有无面色青紫、呼吸暂停等危象。
3、侧卧防窒息将患儿调整为侧卧位,头部稍后仰,这种体位利于分泌物引流,减少误吸风险。抽搐期间禁止喂水或药物,可能引发呛咳。若发作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需立即联系急救。
4、记录发作细节家长需记录抽搐开始时间、持续时间、肢体抽动形式全身性或局部性、有无意识丧失、眼球凝视方向等信息。这些细节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如热性惊厥多为全身强直阵挛,癫痫可能伴眼球偏斜。
5、及时就医首次发作或伴随高热不退、呕吐、精神萎靡时,应尽快就诊儿科或急诊科。医生可能建议血常规、脑电图、头颅CT等检查,排除脑炎、代谢性疾病等。若确诊热性惊厥,需积极控制体温,必要时使用地西泮栓剂预防复发。
惊厥发作停止后,患儿可能进入嗜睡状态,家长应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刺激。日常需注意预防感染,发热时及时物理降温,补充足够水分。有惊厥史的儿童应避免过度疲劳,定期随访神经系统发育情况。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证充足维生素B族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镁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