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导和骨导是两种声音传导方式,分别通过空气振动和颅骨振动传递声音信号至内耳。听力检查中常用这两种方式评估听觉通路功能,主要有传导性耳聋、感音神经性耳聋、混合性耳聋、听神经病变、耳硬化症等鉴别诊断价值。
1、气导气导指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通过听骨链传导至内耳的过程。这是日常听力的主要途径,依赖完整的外耳和中耳结构。当存在外耳道堵塞、中耳炎或听骨链中断时,气导听力会显著下降。临床常用纯音测听评估气导阈值,正常值在25分贝以内。
2、骨导骨导通过颅骨振动直接刺激内耳淋巴液产生听觉,绕过了外耳和中耳。检查时将骨导振子置于乳突或前额,可判断内耳及听神经功能。骨导异常常见于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等内耳疾病,若骨导阈值升高多提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3、传导性耳聋气导下降而骨导正常是传导性耳聋的特征,多由耵聍栓塞、鼓膜穿孔、中耳积液等引起。这类患者可通过清除堵塞物、鼓膜修补或听骨链重建手术改善听力。儿童反复中耳炎是传导性耳聋的常见原因,需积极控制感染。
4、感音神经性耳聋气导和骨导同步下降提示感音神经性耳聋,源于内耳毛细胞或听神经损伤。噪声暴露、老年性聋、耳毒性药物是主要诱因。早期可使用甲钴胺、银杏叶提取物等药物,重度者需验配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
5、混合性耳聋气导和骨导均异常但下降程度不同时,考虑混合性耳聋。常见于长期慢性中耳炎合并内耳损伤,或耳硬化症晚期。治疗需结合病因处理,如中耳手术配合营养神经药物,复杂病例需多学科联合诊疗。
日常需避免长时间暴露于85分贝以上噪声环境,使用耳机时遵循60-60原则。出现耳鸣、耳闷或听力下降时,应及时进行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游泳或洗澡后保持耳道干燥,勿用尖锐物掏耳。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微血管病变对听力的影响。婴幼儿应定期进行听力筛查,早期发现先天性耳聋可显著改善语言发育。
心电监护仪3导联的标准位置为右上肢RA、左上肢LA和左下肢LL。这种导联方式通过记录肢体间的电位差,形成Ⅰ、Ⅱ、Ⅲ导联心电图,主要用于基础心律监测。
1、RA导联位置RA导联电极通常放置于右锁骨中线与第二肋间交界处下方,或右肩胛骨与锁骨之间的三角区域。该位置能稳定采集心脏电活动信号,避免肌肉震颤干扰。皮肤需清洁去脂以降低阻抗,长期监护时应定期检查电极片是否脱落。
2、LA导联位置LA导联电极对称放置于左锁骨中线与第二肋间交界处下方,与RA导联形成Ⅰ导联监测。实际操作中需避开女性乳房组织,肥胖患者可选择锁骨外侧端以减少运动伪差。电极片黏贴不当可能导致基线漂移或波形失真。
3、LL导联位置LL导联电极固定于左肋弓下缘与腹直肌外侧缘交界处,与LA导联构成Ⅱ导联临床最常用,与RA导联形成Ⅲ导联。下肢放置时须避开腹部伤口或起搏器植入部位,危重患者转运中可用绑带加固导线防脱位。
使用3导联监护时,应确保三个电极形成等边三角形关系以获得最佳信号质量。每日更换电极片避免皮肤过敏,躁动患者可选用儿科专用电极。若出现波形断续或干扰,需检查导联线连接是否氧化松动。对于心肌缺血患者,建议升级至5导联系统增加胸导联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