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患者输血通常需要输注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等成分血,具体输注类型需根据患者血常规指标和临床表现决定。
一、红细胞悬液当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出现明显贫血症状时需输注红细胞。白血病患者因骨髓造血功能抑制或化疗影响常导致贫血,输注红细胞可改善组织缺氧。常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能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风险。输注前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输注过程中需监测有无寒战、发热等输血反应。
二、血小板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⁹/L或伴有出血倾向时需输注血小板。白血病患者因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加易发生出血,单采血小板能快速提升血小板数量。输注前需进行血小板配型,ABO血型相容者优先。反复输注可能产生同种免疫反应,需配合使用白细胞滤器。
三、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功能异常时可能需要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严重出血时,新鲜冰冻血浆可补充凝血因子。输注前需进行血浆融化处理,输注速度不宜过快。需注意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不良反应。
四、冷沉淀纤维蛋白原缺乏时可考虑输注冷沉淀。某些白血病类型或化疗后可能出现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冷沉淀富含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每单位冷沉淀可提升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输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
五、粒细胞输注严重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时可能输注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⁹/L且抗生素治疗无效时,粒细胞输注可作为辅助治疗。因采集困难和不良反应风险高,临床使用需严格评估利弊。
白血病患者输血治疗需严格掌握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输血前应完善相关检查,输血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建议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富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出现发热、皮疹等输血反应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白血病早期通常能治好,治疗效果与白血病类型、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有助于提高治愈概率。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通过规范化疗、靶向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手段,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儿童患者对化疗反应较好,治愈概率相对较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靶向药物,多数患者能长期控制病情。急性髓系白血病早期采用诱导化疗联合巩固治疗,部分低危组患者预后良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进展缓慢,部分患者无须立即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即可。
少数高危型或耐药性白血病早期治疗效果可能不理想,需调整治疗方案。老年患者或合并严重感染、器官功能不全者,治疗耐受性较差可能影响预后。某些特殊基因突变类型可能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需尝试新型免疫疗法或临床试验药物。极少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疾病复发或转化为更恶性类型,需进行挽救性治疗。
白血病患者治疗期间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生冷食物,注意口腔清洁防止感染。根据体力状况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保证充足休息。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穿刺,严格遵医嘱用药。家属应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出现发热、出血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