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电除颤或抗心律失常药物。
恶性心律失常是指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甚至猝死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抢救时首先要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和脉搏,若无反应且无脉搏,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同时尽快获取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电除颤,这是抢救心室颤动的关键措施。若为其他类型的恶性心律失常,可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注射液、利多卡因注射液或普罗帕酮注射液。在抢救过程中要持续监测心电图和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进行长期预防。
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抢救成功后应住院观察,定期复查心电图,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严格遵医嘱用药。
胸部CT通常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但最终确诊需要结合病理检查。胸部CT能通过肿瘤形态、边缘特征、密度变化等影像学表现提供重要线索,但存在一定局限性。
良性肿瘤在CT上多表现为边缘光滑、形态规则、密度均匀的病灶,常见如肺错构瘤、炎性假瘤等。这类肿瘤生长缓慢,增强扫描时强化程度较低,钙化灶出现概率较高。部分良性病变可能伴随卫星灶或周围炎性改变,但通常不侵犯邻近血管或支气管。CT动态随访中良性肿瘤大小稳定或增长极慢,有助于与恶性肿瘤鉴别。
恶性肿瘤的CT特征包括分叶状轮廓、毛刺征、胸膜凹陷等,典型如肺腺癌、鳞癌等。这类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可能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或远处转移征象。部分恶性肿瘤会呈现支气管截断征或血管集束征,晚期可侵犯胸壁或出现胸腔积液。CT检查还能评估肿瘤对周围组织的浸润程度,为临床分期提供依据。
建议发现胸部占位后及时完善穿刺活检或支气管镜检查,通过病理组织学分析明确性质。日常需避免吸烟及接触致癌物质,定期进行低剂量CT筛查。若出现持续咳嗽、胸痛、咯血等症状应尽早就医,由专科医生综合影像学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