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易感人群主要包括有家族遗传史者、长期高压环境工作者、慢性疾病患者、社交孤立者及童年创伤经历者。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情绪低落为核心症状的精神障碍,其发生与生物、心理、社会多重因素相关。
1、家族遗传史者直系亲属患有抑郁症的人群发病概率显著增高。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导致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代谢异常。这类人群需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出现持续情绪波动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或盐酸帕罗西汀片等药物干预。
2、高压环境工作者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职场人群易出现情绪耗竭。持续应激状态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引发皮质醇水平异常。建议通过正念训练缓解压力,必要时可配合米氮平片或盐酸舍曲林分散片调节情绪。
3、慢性疾病患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常伴随抑郁症状。疾病带来的功能限制与长期服药负担会形成心理应激,而抑郁又会加重原发病情。此类患者需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联合使用氢溴酸西酞普兰片或马来酸氟伏沙明片改善情绪。
4、社交孤立者缺乏社会支持的独居老人、流动务工人员等群体易产生无助感。人际互动不足会减少催产素分泌,影响情绪调节能力。建议建立至少每周2-3次的社交活动,症状明显时可使用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辅助治疗。
5、童年创伤经历者经历过虐待、忽视等不良童年经历的个体,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可能受影响。这类人群成年后对压力更敏感,可尝试认知行为治疗,严重时配合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或阿戈美拉汀片进行药物干预。
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有助于预防抑郁发作,建议每日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及全谷物食品。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促进内啡肽分泌,太极拳等身心锻炼能同步改善情绪与躯体功能。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时,应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