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早期通过规范治疗有较高概率实现临床治愈。白血病早期干预方式主要有造血干细胞移植、靶向药物治疗、化疗、免疫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
1、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部分类型白血病的有效手段,适用于中高危患者。移植前需进行HLA配型,移植后可能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软胶囊、他克莫司胶囊等药物预防排斥反应。
2、靶向药物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如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可显著提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缓解率。使用尼洛替尼胶囊等二代TKI药物时需监测心电图防止QT间期延长,达沙替尼片可能引起胸腔积液需定期影像学检查。
3、化疗急性白血病常用DA方案柔红霉素注射液+注射用阿糖胞苷诱导缓解,配合使用注射用门冬酰胺酶等药物。化疗期间需预防肿瘤溶解综合征,使用别嘌醇片降尿酸,同时需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片防止肺孢子菌肺炎。
4、免疫治疗CD19-CAR-T细胞治疗对复发难治B细胞白血病效果显著,治疗前需进行淋巴细胞采集和基因改造。使用贝林妥欧单抗注射液等双特异性抗体时需警惕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需备妥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应急。
5、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规范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使用复方黄黛片诱导细胞分化,安替可胶囊缓解化疗副作用。服用益血生胶囊改善骨髓抑制时需注意不与抗凝药华法林钠片同服,防止出血风险增加。
白血病患者治疗期间需保持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不少于1.2g/kg体重。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可改善体能状态,但血小板低于50×10⁹/L时应避免剧烈活动。治疗结束后仍需定期复查骨髓象和微小残留病检测,前2年每3个月复查1次,5年内无复发可认为临床治愈。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对预后改善有重要帮助。
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超过50×10⁹/L时需警惕白血病可能,但确诊需结合骨髓穿刺等进一步检查。白血病诊断不能仅依赖单一血项指标,需综合临床表现、外周血涂片、骨髓象及免疫分型等结果。
血常规中白细胞异常升高是白血病常见表现之一,但不同分型差异较大。急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能显著增高至100×10⁹/L以上,部分患者反而出现白细胞减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常见白细胞持续增高至20×10⁹/L以上,随病情进展可达100-300×10⁹/L。同时需关注血红蛋白、血小板数值,多数白血病患者会伴随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外周血涂片发现原始幼稚细胞对诊断更具提示意义。
部分非白血病疾病也可引起白细胞升高。严重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可达20-30×10⁹/L,类白血病反应偶见超过50×10⁹/L。骨髓增殖性肿瘤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同样会出现血项异常。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使用后也会导致白细胞反应性增高。这些情况需要通过骨髓活检、基因检测等与白血病鉴别。
发现血项异常应及时到血液科就诊,完善骨髓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染色体核型分析等检查。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白细胞过高引发栓塞,保持口腔卫生预防感染,记录体温变化。饮食应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食物,避免生冷刺激,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指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