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发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静脉补液、禁食、手术切除、物理降温等方式消炎。阑尾炎通常由阑尾管腔阻塞、细菌感染、淋巴滤泡增生、粪石嵌顿、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阑尾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需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抗生素可抑制肠道常见致病菌繁殖,控制腹腔感染扩散。用药期间需监测体温及血常规变化,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2、静脉补液急性阑尾炎常伴随呕吐腹泻导致脱水,需通过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改善循环血量不足。输液速度应根据心肺功能调整,老年患者需特别注意控制滴速。
3、禁食炎症期需绝对禁食以减少肠蠕动,降低阑尾穿孔风险。待腹痛缓解、肠鸣音恢复后,可逐步过渡至流质饮食。禁食期间通过肠外营养支持满足能量需求,避免胃肠道负担加重炎症反应。
4、手术切除对于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或出现穿孔者,需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或开腹手术。手术能彻底清除病灶,防止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术后需保持切口干燥清洁,观察有无渗血、发热等异常情况。
5、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时可采用冰袋冷敷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使用退热贴。物理降温能缓解高热引起的不适,避免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的刺激。降温期间需每小时复测体温,防止体温骤降引发寒战。
阑尾炎患者恢复期应选择低渣饮食如米汤、藕粉,逐步增加蒸蛋、软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豆类、牛奶等产气食物,减少粗纤维摄入。术后两周内禁止剧烈运动,可进行床边踝泵练习预防静脉血栓。日常注意腹部保暖,出现持续腹痛、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复诊。
阑尾位于人体右下腹,是连接盲肠末端的一段细长管状结构,长度约5至10厘米,形似蚯蚓。阑尾炎发作时该区域会出现明显压痛,典型表现为麦氏点压痛,麦氏点为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处。
1、解剖位置阑尾根部固定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交汇处,体表投影位于右髂窝。其尖端指向方向存在个体差异,可能朝向盆腔、盲肠后方或回肠前侧。这种位置变异导致阑尾炎疼痛部位可能不完全局限在麦氏点。
2、体表定位临床常用麦氏点定位法确定阑尾位置,该点位于脐部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患者仰卧位时,医生按压此点出现反跳痛是阑尾炎重要体征。妊娠期女性由于子宫增大,阑尾位置可能上移至右上腹。
3、胚胎发育阑尾在胚胎第8周开始形成,最初位于腹腔中部,随着肠管旋转最终定位于右下腹。少数人存在先天性异位阑尾,可能位于左下腹、肝下或盆腔深部,这类解剖异常会增加诊断难度。
4、毗邻器官阑尾前方与腹壁相邻,后方贴近腰大肌和髂肌,内侧为回肠末端。女性患者阑尾可能与右侧输卵管、卵巢接触。这种解剖关系使得阑尾炎可能误诊为妇科疾病,或引发相邻器官的继发感染。
5、影像学特征超声检查中正常阑尾呈分层管状结构,直径小于6毫米。CT扫描可清晰显示阑尾与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对于肥胖患者或异位阑尾的定位具有优势。腹腔镜下可见阑尾系膜呈三角形附着于肠系膜末端。
日常应注意避免暴饮暴食和饭后剧烈运动,规律饮食有助于维持肠道正常蠕动。出现持续右下腹痛伴发热时需警惕阑尾炎,儿童及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建议尽早就医检查。术后患者应循序渐进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普食,避免过早摄入粗纤维食物。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但两个月内不宜进行腹部力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