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饭前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10.0mmol/L。具体目标需根据年龄、病程及并发症情况调整。
空腹血糖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理想范围是4.4-7.0mmol/L。对于新诊断、年轻且无并发症的患者,建议控制在4.4-6.1mmol/L;老年或伴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可放宽至7.0-8.5mmol/L以避免低血糖风险。测量时应在前一晚禁食8-10小时后进行,饮水不影响结果。餐后血糖体现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健康人群餐后2小时血糖通常低于7.8mmol/L,糖尿病患者建议控制在7.8-10.0mmol/L。测量时间从进食第一口饭开始计算,需避免餐后剧烈运动或加餐干扰结果。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要求更严格,餐后1小时血糖应低于7.8mmol/L,餐后2小时低于6.7mmol/L。血糖波动过大可能加速血管损伤,单次超标无需过度焦虑,但持续异常需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建议定期监测血糖并记录数据,避免空腹饮酒或过度节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搭配适量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餐后30分钟可进行散步等温和运动,避免立即平卧。出现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进食15克糖类食品。每年至少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综合评估近3个月血糖控制情况。
早产儿吃奶量标准需根据体重、胎龄和健康状况个体化调整,通常每日每公斤体重需摄入120-180毫升奶量。
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容量较小,需采取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体重低于1.5公斤的早产儿,初始喂养量可从每次1-2毫升开始,每2-3小时喂养一次,根据耐受情况每日增加1-2毫升。体重1.5-2.5公斤的早产儿,初始每次可喂养5-10毫升,每3小时一次,每日增加5-10毫升。体重超过2.5公斤的早产儿,每次喂养量可达30-50毫升,每3-4小时一次。喂养过程中需观察有无腹胀、呕吐、呼吸暂停等不耐受表现,若出现异常应暂停加量。母乳是首选喂养方式,必要时可添加母乳强化剂或使用早产儿配方奶。喂养时应保持半卧位,避免平躺喂养导致呛咳。
家长需每日记录喂养量、大小便次数及体重变化,定期随访评估生长曲线。若早产儿出现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或反复吐奶,应及时就医调整喂养方案。注意奶具消毒和手部清洁,保持适宜室温,避免喂养时受凉。出院后仍需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铁剂等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