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后多数患者可正常生活,少数可能出现消化功能短期不适。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胆囊炎等疾病的常见方式,术后身体会通过胆管代偿性扩张适应胆汁储存功能的变化。
胆囊切除后早期可能出现脂肪消化吸收不良,表现为进食油腻食物后腹泻、腹胀。这与胆汁持续缓慢排入肠道、缺乏进食后胆囊集中释放胆汁的调节有关。随着时间推移,肝内外胆管会逐渐扩张替代部分胆囊功能,多数患者在术后3-6个月消化症状自行缓解。术后建议采用低脂饮食,分次少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刺激肠道蠕动。
极少数患者可能发生术后并发症,如胆汁反流性胃炎或胆总管结石。胆汁持续流入肠道可能增加胃黏膜刺激,出现上腹灼痛、反酸等症状。胆总管代偿性扩张后,胆汁流速减慢可能增加结石形成概率。若出现持续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通过胃镜、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医生可能开具熊去氧胆酸胶囊等利胆药物,或建议内镜下取石等治疗。
术后应保持规律饮食,每日4-5餐少量进食有助于胆汁利用。可逐步增加鱼肉、豆腐等优质蛋白,限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胆管情况,术后1年内避免快速减重。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有助于预防脂肪泻导致的营养素流失,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