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一般不会直接引起幽门螺杆菌感染,但可能增加感染风险。
牙周病是口腔内细菌感染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牙龈和牙周组织。幽门螺杆菌则是一种定植于胃黏膜的致病菌,主要通过粪口或口口途径传播。两者属于不同部位的感染,但口腔可能成为幽门螺杆菌的暂存场所。牙周病造成的牙龈出血、牙周袋形成等病变,可能为幽门螺杆菌提供藏匿空间,并通过唾液或餐具接触增加传播概率。
现有研究显示,重度牙周炎患者口腔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较高,但尚无证据表明牙周病会直接导致胃部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更可能与共用餐具、接吻、不良卫生习惯等因素相关。若同时存在胃部不适症状,建议分别进行牙周治疗和碳13/14呼气试验检测。
日常应注意口腔清洁,使用牙线及漱口水,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餐具,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牙。
牙周病导致的牙齿脱落可通过修复治疗、种植牙或活动义齿等方式改善。
牙周病是牙齿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长期发展会导致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脱落。牙齿脱落后需要根据剩余牙槽骨条件选择修复方式。牙槽骨条件较好时可选择固定桥修复,需要磨除相邻健康牙齿作为基牙。牙槽骨中度吸收时可考虑种植牙修复,通过植入人工牙根恢复咀嚼功能。牙槽骨严重吸收者适合佩戴活动义齿,利用剩余牙齿和黏膜作为支撑。修复前需先控制牙周炎症,包括龈上洁治、龈下刮治等基础治疗,必要时配合抗生素治疗。修复后仍需定期复查和维护口腔卫生。
建议保持良好口腔卫生习惯,每天刷牙两次并使用牙线,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治,避免剩余牙齿继续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