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微需氧菌,主要定植在人体胃黏膜表面,可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与胃癌发生存在一定关联。
1、病原体特性幽门螺旋杆菌具有鞭毛结构,能在胃酸环境中存活并穿透黏液层。其分泌的尿素酶可将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中和胃酸形成碱性微环境。细菌产生的空泡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可直接损伤胃上皮细胞。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共用餐具、接吻、母婴喂养均可成为传播媒介。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饮用水源污染也可能导致群体性感染。家庭成员间交叉感染概率较高。
3、致病机制细菌定植后引发胃黏膜炎症反应,导致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长期感染可造成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病理改变。胃酸分泌异常表现为初期亢进后期减退,胃泌素水平异常升高。
4、临床表现多数感染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表现。严重者可发生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儿童感染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5、诊断治疗碳13/14呼气试验是常用无创检测方法,胃镜活检可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标准治疗方案包含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疗程通常为10-14天。治疗期间须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用药。
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实行分餐制并定期消毒餐具。感染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治疗后需复查确认根除。保持规律饮食,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适量补充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胃肠菌群平衡。出现持续上腹不适建议及时进行呼气试验筛查。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建议感染者及时就医并做好家庭防护。
幽门螺旋杆菌可通过共用餐具、接吻、不洁饮食等途径传播。感染者唾液、呕吐物或粪便中可能含有病原体,若健康人群接触后未彻底清洁,可能被感染。家庭成员间传播概率较高,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感。日常需避免共用牙刷、水杯等个人物品,聚餐时使用公筷。
少数情况下,幽门螺旋杆菌可能通过胃镜检查等医疗操作传播。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消毒规范,患者接受侵入性检查前应主动告知感染史。医护人员操作时须佩戴防护装备,器械需达到灭菌标准。感染者呕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环境时,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应遵医嘱进行四联疗法,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枸橼酸铋钾颗粒等。治疗期间避免饮酒,家庭成员可同步进行呼气试验筛查。日常注意分餐制,餐具煮沸消毒20分钟以上,饭前便后规范洗手。感染者症状消失后需复查确认根除,防止复发或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