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口腔疱疹或溃疡。常见病原体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肠道病毒71型等,多发于1-7岁儿童,具有较强传染性。
1、典型症状患儿通常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伴随咽部充血和疼痛。发病1-2天后口腔黏膜出现灰白色疱疹,多见于软腭、悬雍垂和扁桃体周围,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可能影响进食。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等间接传播。病毒在患儿咽部和粪便中可存活较长时间,潜伏期通常为3-5天。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3、诊断方法医生主要通过典型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史进行诊断,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在症状不典型时,可通过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或血清学检查明确病原体。需注意与手足口病、疱疹性口炎等疾病鉴别。
4、治疗措施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高热时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退热。咽痛明显者可选用开喉剑喷雾剂或康复新液含漱。重症病例可能需要静脉补液,合并细菌感染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颗粒等抗生素。
5、预防护理患病期间应隔离休息,家长需注意保持患儿口腔清洁,给予温凉流质饮食。接触患儿分泌物后要及时洗手,玩具餐具需煮沸消毒。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建议补充维生素C泡腾片等增强抵抗力。
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尿量,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嗜睡、肢体抖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平时培养儿童勤洗手习惯,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托幼机构发现病例后应对环境进行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做好晨检和缺勤追踪工作。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可以遵医嘱使用干扰素。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咽部疱疹、发热等症状,干扰素具有抗病毒作用,但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干扰素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发挥治疗作用,适用于病情较重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临床常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或注射剂,可局部作用于咽部黏膜或全身给药。使用期间需监测患儿体温、精神状态及咽部症状变化,部分患儿可能出现短暂低热、乏力等反应,通常无需特殊处理。
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需综合干预。轻症患儿以对症支持为主,如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开喉剑喷雾剂缓解咽痛。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漱口,婴幼儿可饮用凉开水减轻不适。饮食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如米汤、果汁,避免辛辣刺激。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尿量、活动度等脱水征兆,若出现拒食、嗜睡等症状应及时复诊。
预防重点在于切断传播途径。患儿餐具、玩具应单独消毒,避免与其他儿童密切接触。流行季节减少公共场所暴露,养成勤洗手习惯。干扰素作为处方药物,家长不可自行购买使用,须严格遵循儿科医生的剂量和疗程指导,确保用药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