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关节液分析、体格检查、功能评估等方式进行诊断。
1、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骨关节炎最常用的影像学手段,能够显示关节间隙狭窄、骨赘形成等特征。CT和MRI也可用于评估关节软骨和周围软组织的变化,尤其是MRI对早期病变的敏感性较高。
2、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通常用于排除其他关节炎类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C反应蛋白、血沉、类风湿因子等,这些指标在骨关节炎中通常正常或轻度升高。
3、关节液分析:通过关节穿刺抽取关节液进行分析,可以排除感染性关节炎或痛风。骨关节炎的关节液通常为透明或淡黄色,黏稠度正常,白细胞计数较低。
4、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和活动度测试评估关节的压痛、肿胀、活动受限等情况。常见的检查包括关节活动范围测量、关节稳定性测试等,这些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
5、功能评估:使用量表如WOMAC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或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估患者的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这些量表能够量化患者的疼痛、僵硬和日常活动能力,为治疗提供参考。
骨关节炎的诊断需结合多种检查手段,影像学检查是核心,实验室检查和关节液分析用于排除其他疾病,体格检查和功能评估则全面评估病情。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负重,适度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饮食上可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以延缓病情进展。
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关节僵硬、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膝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1、疼痛膝骨关节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关节疼痛,初期表现为活动后疼痛,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逐渐加重,出现持续性疼痛甚至夜间痛。疼痛多位于膝关节内侧或髌骨周围,上下楼梯、下蹲时疼痛明显。疼痛程度与关节软骨磨损程度、滑膜炎症反应以及骨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
2、关节僵硬患者常主诉晨起或久坐后关节僵硬,活动后可缓解,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30分钟。僵硬感与关节滑液黏稠度增加、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有关。随着病情发展,僵硬时间可能延长,严重时会影响日常活动。
3、关节肿胀膝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早期多因滑膜炎症导致关节积液,触诊有波动感。晚期则因骨赘形成导致关节外形改变。急性期肿胀可伴有局部皮温升高和压痛,慢性期则以骨性膨大为特征。
4、活动受限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表现为屈伸困难,严重时可能出现关节交锁现象。活动受限与关节软骨磨损、骨赘形成、关节囊挛缩以及肌肉萎缩等因素相关。长期活动受限可导致股四头肌萎缩,进一步加重功能障碍。
5、关节畸形疾病晚期可出现明显的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以内翻畸形更为常见。畸形由关节软骨不对称磨损、韧带松弛以及骨赘增生共同导致。畸形会改变下肢力线,加速关节退变进程,形成恶性循环。
膝骨关节炎患者应注意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荷。适当进行低冲击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有助于维持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饮食上可增加富含钙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氨基葡萄糖等关节营养剂。寒冷季节注意膝关节保暖,避免长时间保持蹲跪姿势。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