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感冒、发烧可通过多喝水、物理降温、使用药物、调整饮食、保持休息等方式治疗。感冒、发烧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受凉、免疫力低下、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多喝水宝宝感冒、发烧时多喝水有助于稀释痰液、促进新陈代谢、预防脱水。家长需少量多次给宝宝喂温水或淡盐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起呕吐。若宝宝因咽喉肿痛拒绝饮水,可用滴管或勺子缓慢喂服。6个月以下母乳喂养的婴儿无须额外补水,按需哺乳即可。
2、物理降温体温未超过38.5℃时可优先采用物理降温。家长需用温水浸湿毛巾擦拭宝宝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禁止使用酒精或冰水。可配合退热贴敷额头,每2小时更换一次。若宝宝出现寒战、四肢冰凉,应停止擦浴并注意保暖。
3、使用药物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时需遵医嘱用药。常用退热药包括布洛芬混悬滴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仅适用于细菌感染。家长需严格按说明书间隔时间给药,禁止交替使用不同退热药。
4、调整饮食感冒期间应提供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蔬菜泥、苹果泥。避免生冷、油腻及甜腻食物加重胃肠负担。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继续哺乳,奶粉喂养者可适当稀释浓度。过敏体质宝宝需回避海鲜、鸡蛋等易致敏食物。
5、保持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恢复免疫力。家长需保持室内温度20-24℃,湿度50%-60%,每日通风2次。避免给宝宝穿戴过多衣物或包裹过厚被子。夜间可抬高床头30度缓解鼻塞。若出现持续嗜睡或烦躁哭闹应及时就医。
家长需每日监测宝宝体温变化,观察有无皮疹、呕吐、抽搐等伴随症状。感冒期间避免带宝宝去人群密集场所,家庭成员接触宝宝前应洗手。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如猕猴桃、橙子。若发热持续3天未退或体温反复超过40℃,需立即前往儿科就诊。
宝宝感冒发烧咳嗽可通过调整饮食、物理降温、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感冒发烧咳嗽可能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过敏等因素有关。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通常表现为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细菌感染可能伴随咽喉肿痛、咳黄痰等情况,过敏则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眼睛发红等表现。调整饮食可适当增加水分摄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物理降温可用温水擦拭额头、腋下等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布洛芬混悬液、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药物,不可自行用药。
建议家长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宝宝接触冷空气或刺激性气味,密切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