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及黏液脓血便,可通过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免疫异常、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失调、环境刺激及精神压力等因素诱发。
1、腹泻: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排便次数每日可达10次以上,粪便常混有血液、黏液或脓液。急性发作期可能出现水样便,与肠道黏膜广泛炎症导致吸收功能障碍有关。轻度腹泻可口服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中重度需使用美沙拉嗪等氨基水杨酸制剂控制炎症。
2、腹痛:
左下腹或全腹持续性隐痛多见,排便后疼痛可暂时缓解。疼痛源于炎症刺激肠壁神经丛及肠管痉挛,严重者可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解痉药如匹维溴铵可缓解症状,但需配合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控制基础病变。
3、黏液脓血便:
肠黏膜溃疡出血及炎性渗出导致典型脓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细胞和白细胞。此症状提示活动期病变,需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必要时联合环孢素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4、肠外表现:
约20%患者伴有关节痛、结节性红斑或葡萄膜炎等免疫相关症状。这些表现与肠道抗原经受损黏膜进入血液引发全身免疫反应有关,需通过全身性免疫调节治疗改善。
5、全身症状:
长期慢性失血和炎症消耗可导致贫血、低蛋白血症及体重下降。重度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心动过速等中毒症状,需住院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及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日常需采用低渣高蛋白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及乳制品摄入。急性期建议卧床休息,缓解期可进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定期监测粪便钙卫蛋白及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评估病情,心理疏导对改善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腹痛或大量便血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