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可能由血管异常、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凝血异常、感染、药物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输血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或瘀斑,严重时可伴随内脏出血。
1、血管异常血管壁结构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紫癜,常见于过敏性紫癜或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通常与食物、药物过敏有关,表现为四肢对称性紫红色皮疹,可伴随关节肿痛或腹痛。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存在家族史,皮肤黏膜可见针尖样红点。治疗需避免接触过敏原,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维生素C片、芦丁片改善血管脆性,严重者需用醋酸泼尼松片控制炎症反应。
2、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值可能引发紫癜,常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皮肤可出现针尖样出血点,刷牙时牙龈易渗血,女性月经量增多。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免疫紊乱有关,需检测血小板抗体。治疗可选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刺激血小板生成,或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调节免疫。血小板计数极低时需输注浓缩血小板悬液。
3、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或活性下降会导致紫癜,如血友病或维生素K缺乏症。血友病患者多表现为关节腔或肌肉深部血肿,轻微外伤后出血难止。维生素K缺乏常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或肝胆疾病患者。治疗需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血友病A可静脉输注人凝血因子VIII,维生素K缺乏者需肌注维生素K1注射液。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
4、感染因素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诱发紫癜,如败血症或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患者除皮肤瘀斑外,还伴随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可出现结膜充血和腋下条索状出血点。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或利巴韦林注射液抗病毒。同时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
5、药物因素长期使用抗凝药或化疗药物可能导致紫癜,如华法林钠片或注射用环磷酰胺。华法林过量时可见大片瘀斑,甚至血尿或黑便。化疗药物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治疗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华法林过量者可静脉注射维生素K1拮抗,严重出血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化疗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必要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紫癜患者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出血部位。饮食宜选择软质易消化食物,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绿色蔬菜。血小板减少者应使用软毛牙刷,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所有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若出现呕血、便血或头痛呕吐等内脏出血表现,须立即急诊就医。
过敏性紫癜通常不会出现瘙痒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伴随轻微瘙痒。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血管炎,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及肾脏损害。皮肤紫癜通常呈现为对称分布的红色或紫红色斑点或斑块,按压不褪色,多出现在双下肢及臀部。大多数患者的皮肤紫癜不会引起瘙痒,但少数患者可能因局部炎症反应或皮肤敏感性增加而出现轻微瘙痒感。
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感染、药物、食物过敏等因素有关。皮肤紫癜的出现是由于小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外渗至皮下组织所致。虽然瘙痒不是主要症状,但若出现明显瘙痒,可能与局部组胺释放或皮肤干燥有关。此时应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感染。
建议患者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穿着宽松棉质衣物以减少摩擦。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