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症状主要有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乏力等。腹泻可能与饮食不当、肠道感染、食物过敏、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水样便、黏液便、血便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
1、排便次数增多腹泻患者每日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轻者3-5次,重者可达10次以上。粪便性状改变是核心特征,可能出现稀水样、蛋花汤样或含有未消化食物残渣。部分患者伴有急迫感或肛门坠胀,排便后腹痛可暂时缓解。婴幼儿腹泻易出现尿布区皮肤发红、糜烂等尿布皮炎表现,家长需及时清洁并涂抹护臀霜。
2、粪便稀薄粪便含水量超过85%即可判定为稀便,严重时呈喷射状水样便。感染性腹泻可能伴随特殊气味,如轮状病毒腹泻的酸臭味、细菌性痢疾的腥臭味。慢性腹泻患者可能出现脂肪泻,粪便漂浮于水面且油光发亮。建议留取新鲜粪便标本送检,进行便常规、隐血试验或病原学检测。
3、腹痛腹胀肠蠕动亢进可引发脐周或下腹部阵发性绞痛,排便后减轻。部分患者出现肠鸣音亢进,腹部听诊可闻及高调气过水声。腹胀多与肠道产气增多有关,严重时可能出现肠型或腹部膨隆。婴幼儿无法表述腹痛时,家长需观察其是否出现屈腿哭闹、拒食等表现。
4、恶心呕吐胃肠功能紊乱常引发反射性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吐出胆汁。频繁呕吐可能导致脱水,表现为口干、眼窝凹陷、尿量减少。婴幼儿呕吐时家长需将其头部侧偏,防止误吸,并采用少量多次方式补充口服补液盐。
5、发热乏力感染性腹泻多伴有低至中度发热,细菌性痢疾可能出现39℃以上高热。电解质紊乱可导致全身乏力、肌肉酸痛,严重者出现意识模糊或抽搐。老年患者需警惕低血容量性休克,表现为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
腹泻期间应选择低脂低渣饮食,如米汤、软面条、苹果泥等,避免牛奶、豆类等产气食物。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便后需用温水清洗会阴部,保持皮肤干燥。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改变等严重症状,或婴幼儿腹泻超过24小时未缓解,须立即就医。治疗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如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诺氟沙星胶囊等,禁止自行服用止泻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