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是一种介于内科与外科之间的微创治疗方法,通过影像设备引导器械进入体内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或治疗。介入治疗主要包括血管介入、非血管介入、肿瘤介入等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精准度高等特点。
1、血管介入血管介入是通过导管经血管进入体内治疗的技术,常用于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可改善心肌缺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能治疗心脏瓣膜病。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术可缓解下肢缺血症状。血管介入也用于脑血管疾病,如急性脑梗死的取栓治疗。
2、非血管介入非血管介入不经过血管系统操作,包括经皮穿刺技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可解除胆道梗阻,椎体成形术能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肾镜取石术可清除肾结石,避免开放手术。非血管介入还包含消化系统支架植入等操作。
3、肿瘤介入肿瘤介入通过局部治疗控制肿瘤发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将化疗药物直接送达肿瘤部位,射频消融术利用高温灭活肿瘤组织。放射性粒子植入可实现精准内照射。这些方法可单独或联合使用,为中晚期肿瘤患者提供治疗选择。
4、急诊介入急诊介入用于急性危重症抢救。急性肺栓塞的导管取栓可快速恢复血流,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栓塞能有效止血。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术可降低破裂风险。急诊介入要求团队配合紧密,操作迅速准确。
5、其他介入其他介入技术包括疼痛治疗、妇科介入等。椎间盘突出症的射频消融可缓解神经压迫症状,子宫肌瘤栓塞术能保留子宫功能。输卵管再通术帮助不孕患者恢复生育能力。这些技术拓展了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
介入治疗后需注意穿刺点压迫止血,观察有无出血或血肿。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出现发热、疼痛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合理饮食有助于术后恢复,适当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