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通常由妊娠分娩、长期腹压增高、年龄增长、盆底组织损伤、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盆底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等症状,可通过盆底肌训练、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1、妊娠分娩妊娠期子宫增大及分娩时产道扩张会导致盆底肌肉和韧带过度拉伸。阴道分娩过程中可能直接造成肛提肌断裂或神经损伤,多胎妊娠或巨大儿分娩者损伤更显著。产后早期进行凯格尔运动有助于恢复肌力,中重度损伤需结合电刺激治疗或使用盆底康复器械。
2、长期腹压增高慢性咳嗽、长期便秘、重体力劳动等持续腹压增加会使盆底支持结构逐渐松弛。肥胖人群因腹部脂肪堆积加重盆腔压力,可能加速膀胱颈下移。建议控制体重并改善排便习惯,避免提举重物,必要时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缓解便秘。
3、年龄增长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胶原蛋白合成减少,盆底结缔组织弹性和血供降低。肌肉萎缩与神经退行性变会减弱尿道括约肌收缩力,表现为咳嗽漏尿等症状。局部应用雌三醇乳膏可改善黏膜萎缩,配合阴道哑铃训练能增强肌群代偿能力。
4、盆底组织损伤盆腔手术如子宫切除术可能破坏盆底筋膜完整性,放射治疗会导致组织纤维化。外伤或骑跨伤可直接损伤会阴肌群,可能伴随阴部神经传导异常。生物反馈治疗能帮助重建神经肌肉控制,严重者需行阴道壁修补术或尿道中段悬吊术。
5、慢性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会影响盆底肌神经支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长期咳嗽易发生膀胱脱垂。结缔组织病如马方综合征患者存在先天胶原缺陷,这类人群需避免剧烈运动。可选用甲钴胺片营养神经,盆腔器官脱垂二度以上者建议使用子宫托。
日常应避免久站久蹲等增加腹压的姿势,每周进行3-5次盆底肌收缩训练,每次10-15分钟。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促进结缔组织修复,合并慢性咳嗽或便秘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出现明显漏尿或下坠感应及时就诊评估,重度脱垂需考虑骶棘韧带固定术等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