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心理救助第一阶段是紧急心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急救、情绪安抚、安全确认、信息传递和需求评估。
1、心理急救心理急救是地震后第一时间对受灾群众进行的心理支持措施,旨在减轻急性应激反应。专业人员会通过倾听、共情等方式帮助受灾者表达恐惧和焦虑,避免情绪积压。常用技术包括稳定化技术和简单认知干预,如引导受灾者关注当下安全环境,减少灾难画面的反复回忆。
2、情绪安抚针对受灾群众出现的惊恐、麻木等急性应激反应,需采取非药物方式进行情绪疏导。可通过肢体语言传递安全感,如握住对方双手、保持适当眼神接触,同时用平静语调给予简单明确的安慰信息。避免使用"不要哭"等压制性语言,允许情绪自然宣泄。
3、安全确认帮助受灾者建立现实安全感是心理干预的基础。需协助确认家庭成员下落、基本生存物资获取途径等实际问题,必要时协调社会资源提供临时安置点。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重建生活规律,通过恢复作息、游戏活动等增强可控感。
4、信息传递及时提供准确的灾情信息和救援进展能有效缓解群体性焦虑。信息发布需注意简明扼要,避免细节性灾难描述引发二次创伤。重点传达政府救援部署、物资发放安排等实用信息,帮助建立对救援系统的信任感。
5、需求评估通过标准化筛查工具快速识别需要重点干预的个体,如出现持续颤抖、失语等严重应激反应者,或有亲人伤亡的特殊群体。同时评估社区整体心理状态,为后续分阶段干预提供依据。注意保护受灾者隐私,避免在公开场合进行创伤性问询。
灾后心理干预需要持续跟进,建议受灾群众在应急阶段后仍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接触灾难影像报道。可通过团体活动重建社会支持网络,家长应特别关注儿童的情绪行为变化。若出现持续失眠、闪回等症状超过一个月,需寻求专业心理治疗。注意避免使用酒精等不健康应对方式,可通过正念呼吸等简单技术调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