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挖鼻孔可能引发鼻黏膜损伤、鼻出血、鼻腔感染等问题,严重时可能导致鼻中隔穿孔或颅内感染。挖鼻孔是一种常见但潜在危害较大的不良习惯,需及时纠正。
挖鼻孔时手指直接接触鼻黏膜,容易造成机械性损伤。鼻黏膜血管丰富且脆弱,反复摩擦会导致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出现鼻出血。长期刺激可能引发慢性鼻炎,表现为鼻塞、流涕、鼻腔干燥等症状。指甲携带的细菌可能通过破损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感染风险。
频繁挖鼻孔可能破坏鼻前庭皮肤屏障,导致毛囊炎或鼻疖形成。严重者可能造成鼻中隔黏膜溃疡,长期未愈可能发展为鼻中隔穿孔。儿童挖鼻孔可能将异物推入鼻腔深处,需警惕异物吸入风险。极少数情况下细菌可能经面部危险三角区逆行感染,引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
建议改掉挖鼻孔习惯,鼻腔不适时可使用生理盐水喷雾清洁。保持手部清洁,修剪指甲避免划伤。出现持续鼻出血、鼻腔疼痛或脓性分泌物时需及时就医。日常可涂抹凡士林保持鼻腔湿润,空气干燥时使用加湿器。若存在过敏性鼻炎等原发病,应规范治疗减少鼻腔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