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分泌物又黄又湿可能与外耳道炎、中耳炎、耵聍栓塞、湿疹、真菌感染等原因有关,可通过局部清洁、药物治疗、手术引流等方式改善。
1、外耳道炎外耳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或频繁掏耳导致,表现为耳道红肿、黄色分泌物增多伴疼痛。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滴耳剂,同时避免抓挠耳道。急性期需配合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抗感染。
2、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鼓膜穿孔后会出现黄色脓性分泌物,可能伴有听力下降。需使用苯酚甘油滴耳液消炎,严重者需鼓膜穿刺引流。儿童患者家长需注意避免呛奶,及时清理耳周分泌物。
3、耵聍栓塞油性耵聍遇水软化后会呈现黄色潮湿状态,可能堵塞耳道引起闷胀感。建议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由医生用耵聍钩取出,禁止自行用硬物掏挖,以免损伤外耳道皮肤。
4、外耳道湿疹过敏体质者耳道皮肤可能出现渗出性湿疹,分泌淡黄色液体伴剧烈瘙痒。可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乳膏,配合口服氯雷他定片抗过敏。家长需注意保持患儿耳部干燥,避免接触毛绒玩具等致敏原。
5、真菌感染耳道潮湿环境易滋生曲霉菌等真菌,形成豆腐渣样黄色分泌物。确诊后需用硝酸咪康唑乳膏涂抹,严重者联合伊曲康唑胶囊口服。游泳或洗头后应及时用棉签吸干耳道水分。
日常应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清理耳道,洗浴时可用防水耳塞保护。分泌物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眩晕等症状时,须及时至耳鼻喉科就诊。油性耵聍体质者建议每半年由专业医生进行一次耳道清洁,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控制血糖以预防真菌感染。
儿童鼻窦炎通常能治好,多数患儿通过规范治疗可完全康复。儿童鼻窦炎主要由感染、过敏或解剖结构异常等因素引起,表现为鼻塞、流脓涕、头痛等症状。
急性鼻窦炎患儿在明确病因后,医生可能推荐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等抗生素控制感染,配合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冲洗分泌物。若存在过敏因素,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对于反复发作或慢性鼻窦炎,除药物治疗外,可能需结合鼻窦负压置换术促进引流。部分合并腺样体肥大的患儿,在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考虑腺样体切除术。
家长需注意保持儿童居室湿度,避免接触尘螨花粉等过敏原,鼓励每日饮用足够温水稀释分泌物。饮食上适当增加维生素C丰富的柑橘类水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应保证充足休息,擤鼻涕时指导儿童单侧交替进行。若症状持续超过10天或出现发热、面部肿胀,须及时复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