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大便颜色通常为黄色、黄褐色或棕色,主要与胆红素代谢有关。大便颜色可能受饮食、药物或疾病影响,若出现黑色、红色、白色或绿色等异常颜色,需警惕消化道出血、胆道梗阻等问题。
黄色至黄褐色是健康成人最常见的粪便颜色,源于胆汁中胆红素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为粪胆素。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多呈金黄色,配方奶喂养者可能为浅黄色或黄绿色。棕色粪便常见于混合饮食人群,与肉类、绿叶蔬菜等食物色素有关。某些药物如铋剂可使粪便暂时变黑,铁剂可能导致墨绿色便,食用大量红心火龙果可能排出红色粪便,这些情况若无其他症状通常无须过度担忧。
黑色柏油样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胃酸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可能伴随呕血、头晕等症状。鲜红色血便多源于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肠息肉或结直肠癌。陶土色白便提示胆道梗阻,胆汁无法进入肠道,常伴皮肤巩膜黄染。绿色稀便可能与肠蠕动过快、肠道感染或抗生素使用相关。持续性异常颜色粪便伴随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粪便隐血试验、胃肠镜或腹部影像学检查。
日常应注意观察粪便颜色变化,记录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维持正常排便,避免过量摄入含人工色素的食物。进行肠癌筛查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粪便隐血。若发现异常颜色粪便持续2天以上,或伴有发热、剧烈腹痛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