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腹泻未排尿可能提示脱水或肾功能异常,需警惕电解质紊乱。常见原因包括水分摄入不足、肠道水分丢失过多、肾脏灌注不足、尿路梗阻及急性肾损伤。
1、水分不足:
腹泻时大量水分经肠道流失,若未及时补充液体,循环血容量减少会导致尿量下降。表现为口唇干燥、皮肤弹性差,可通过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肠道失水:
轮状病毒等感染引起的分泌性腹泻会导致肠液大量丢失,伴随钠钾等电解质流失。患儿可能出现眼窝凹陷、精神萎靡,需监测血生化指标并静脉补液治疗。
3、肾血流减少:
严重脱水时肾脏血流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少尿。此时血压可能偏低,四肢末梢发凉,需立即扩容恢复肾脏供血。
4、尿路梗阻:
先天性输尿管狭窄或结石可能阻断尿液排出,虽属罕见但需排查。表现为腹部包块或排尿疼痛,可通过超声检查确诊。
5、急性肾损伤:
严重脱水可能引发肾前性氮质血症,少数会进展为肾小管坏死。实验室检查可见肌酐升高,需住院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建议保持患儿臀部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母乳喂养者母亲需避免进食生冷油腻食物,配方奶喂养者可暂时改用无乳糖奶粉。可适量补充苹果汁稀释液或米汤,观察尿液颜色和量,若持续8小时无排尿或出现嗜睡、抽搐等症状需急诊就医。注意记录每日排便次数、性状及尿量,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女性排尿时小肚子疼可能与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结石、盆腔炎、膀胱过度活动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
1. 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等是常见原因,多由细菌感染引起。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三金片等药物治疗。日常需多喝水促进排尿,保持会阴清洁。
2. 泌尿系统结石输尿管或膀胱结石移动时可能刺激尿路,导致排尿疼痛并向小腹放射。可能伴有血尿、腰部胀痛。可通过超声检查确诊,较小结石可服用排石颗粒、尿石通丸配合大量饮水,较大结石需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
3. 盆腔炎盆腔炎症可能累及膀胱及周围组织,引发排尿时下腹坠痛。常伴有白带异常、性交痛等症状。需进行妇科检查,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甲硝唑片、妇炎康片配合热敷缓解,严重者需静脉抗生素治疗。
4. 膀胱过度活动症膀胱肌肉异常收缩可能导致排尿时小腹不适,表现为尿急、尿频但尿量少。可通过膀胱训练改善,必要时使用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盐酸黄酮哌酯片等药物调节膀胱功能。避免摄入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食物。
5.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至膀胱附近时,经期可能出现排尿疼痛加重。典型症状包括痛经、性交痛及不孕。确诊需腹腔镜检查,治疗可选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地诺孕素片等药物,严重者需手术切除异位病灶。
女性出现排尿时小腹疼痛应避免憋尿,每日饮水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到泌尿外科或妇科就诊,完善尿常规、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月经期女性需特别注意会阴卫生,勤换卫生用品。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但急性期应避免剧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