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速不一定是心脏病,可能是生理性因素或病理性因素引起。心动过速的原因主要有情绪激动、剧烈运动、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律失常等。
1、情绪激动情绪波动如紧张、焦虑或兴奋时,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心率加快,属于正常生理反应。这种情况无须特殊治疗,平复情绪后心率可逐渐恢复正常。建议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缓解情绪。
2、剧烈运动运动时心脏需为肌肉提供更多血液,心率代偿性加快属于正常现象。停止运动后心率会在几分钟内回落。长期缺乏运动者突然剧烈活动可能出现明显心悸,建议循序渐进增加运动强度。
3、贫血血红蛋白不足时,心脏通过加快泵血补偿携氧能力下降。可能伴随头晕、乏力等症状。需检查血常规明确贫血类型,缺铁性贫血可补充铁剂,如琥珀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等。
4、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过量会增强心肌收缩力及交感神经兴奋性,表现为持续心动过速伴怕热、消瘦。需检测甲状腺功能,常用药物包括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抗甲状腺药物。
5、心律失常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如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可直接导致心率异常增快。可能突发突止,伴随胸闷或晕厥。需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必要时使用美托洛尔、普罗帕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日常应注意监测静息心率,成人正常值为60-100次/分。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或酒精,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自主神经功能。若静息心率持续超过100次/分或伴随胸痛、呼吸困难,应及时就诊心内科完善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部分患者需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明确心律失常类型。
室性心动过速可通过药物治疗、电复律、导管消融、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室性心动过速通常由心肌缺血、心肌病、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遗传性心律失常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利多卡因、普罗帕酮可用于控制室性心动过速发作。胺碘酮适用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利多卡因常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心律失常,普罗帕酮适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监测心电图和药物不良反应。
2、电复律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需立即进行同步直流电复律。电复律前应给予镇静药物,能量选择通常从100焦耳开始。电复律后需密切监测心律,预防复发。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联合药物治疗或进一步评估病因。
3、导管消融导管消融通过射频能量消除导致室性心动过速的异常电活动病灶。该方法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的患者,特别是有明确病灶的特发性室速。术前需进行详细电生理检查定位病灶,术后需定期随访评估疗效。
4、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对于高危患者如既往心脏骤停、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或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可考虑植入ICD。ICD能自动检测并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猝死。植入后需定期程控检查设备功能,调整参数以适应患者病情变化。
5、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咖啡因和酒精摄入。保持规律作息,控制基础心脏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出现心悸、头晕等症状时应立即休息并及时就医。
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应定期心血管专科随访,监测心电图和心脏功能。饮食以低盐、低脂、富含膳食纤维为主,适量补充钾镁等电解质。避免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严格遵医嘱用药。随身携带医疗警示卡,注明病情和用药信息。家属应学习基本急救技能,以备紧急情况时能及时施救。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