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耳炎的主要感染途径包括咽鼓管逆行感染、呼吸道感染扩散、哺乳姿势不当、腺样体肥大以及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1、咽鼓管逆行感染:
婴幼儿咽鼓管短平直,鼻咽部病原体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临床表现为耳痛、发热,需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
2、呼吸道感染扩散:
感冒或鼻炎时,鼻腔分泌物携带病原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多伴随鼻塞、流涕症状,治疗需同步控制上呼吸道感染,使用鼻用减充血剂改善通气。
3、哺乳姿势不当:
平卧位喂奶易致乳汁反流至鼻咽部,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建议采取45度角斜抱姿势,喂奶后保持竖立拍嗝,可降低感染风险。
4、腺样体肥大:
肥大的腺样体阻塞咽鼓管咽口,导致中耳通气功能障碍。患儿常有夜间打鼾、张口呼吸表现,重度肥大需考虑腺样体切除术。
5、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不足,难以有效清除病原体。反复发作者建议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A、D。
预防小儿中耳炎需注意保持鼻腔清洁,感冒时及时清理分泌物;避免二手烟暴露;规范疫苗接种;调整科学喂养姿势。急性期应保证充足休息,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蔬菜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恢复期可进行轻柔的耳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但禁止自行掏耳或使用滴耳液。若出现持续高热、耳道流脓或听力下降,需立即就医进行耳内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