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及血液传播。病因包括高危性行为、母婴传播途径、共用注射器具、职业暴露及免疫缺陷状态。
1、高危性行为:
无保护性交是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梅毒螺旋体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侵入人体,生殖器溃疡期传染性极强。早期梅毒患者未治疗前应严格避免性接触,性伴侣需同步筛查治疗。
2、母婴垂直传播:
妊娠期未经治疗的梅毒孕妇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死胎、早产或先天性梅毒。孕早期规范青霉素治疗可阻断传播,所有孕妇应在首次产检时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
3、共用注射器具:
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可能经血液传播梅毒螺旋体。这种传播方式在吸毒人群中发生率较高,需加强针具交换项目和危害教育。
4、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时可能通过针刺伤等途径感染。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冲洗消毒,并预防性使用长效青霉素。
5、免疫缺陷状态: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免疫低下人群更易感染梅毒且病情进展快。此类人群应定期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发现感染需延长治疗疗程。
预防梅毒需坚持安全性行为、使用避孕套、避免共用注射器具。确诊患者应完成全程青霉素治疗,所有性伴侣需接受筛查。妊娠期梅毒筛查和治疗可有效预防先天性梅毒。日常生活中保持生殖器清洁,避免不洁性接触,高危人群建议每3-6个月进行血清学检测。出现生殖器溃疡、皮疹等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早期规范治疗可完全治愈。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感染途径主要有咽鼓管逆行感染、鼓膜穿孔感染、血行感染、淋巴道感染及外耳道直接感染。
1、咽鼓管逆行感染:
病原体通过连接鼻咽部与中耳的咽鼓管逆行侵入,是儿童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婴幼儿咽鼓管短平直,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鼻腔分泌物中的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易经此通道扩散至中耳腔,引发黏膜充血肿胀和脓性渗出。
2、鼓膜穿孔感染:
外伤性或慢性中耳炎导致的鼓膜穿孔,使外耳道与中耳腔直接相通。游泳、洗头时污水中的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可通过穿孔处进入,造成继发性感染。这类感染常伴随耳道潮湿、脓液异味等特征。
3、血行感染:
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如扁桃体炎、鼻窦炎等,其病原体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至中耳。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多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耳痛剧烈,多发生于免疫力低下人群。
4、淋巴道感染:
头面部淋巴管网丰富,牙龈炎、腮腺炎等炎症可能通过淋巴回流将病原体输送至中耳。这种途径感染进展相对缓慢,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耳闷胀感,后期才出现典型化脓症状。
5、外耳道直接感染:
使用不洁器具掏耳或外耳道湿疹破溃时,表皮葡萄球菌等皮肤常驻菌可穿透鼓膜外层侵入。此类感染脓液量少但疼痛明显,常伴有外耳道皮肤红肿糜烂。
预防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需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游泳时使用耳塞防止污水入耳;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及邻近器官炎症。日常注意增强体质,儿童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出现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避免发展为乳突炎等严重并发症。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限制辛辣刺激食物以减少黏膜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