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范畴,认为其发病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等因素相关,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涉及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常见证型包括上消肺热津伤、中消胃热炽盛、下消肾阴亏虚及气阴两虚等。
1、病因认识:
中医认为糖尿病与先天禀赋不足密切相关,家族遗传倾向被视为重要内因。后天因素包括长期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胃积热,情志不畅引发肝郁化火,以及劳欲过度耗伤肾精。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体内津液代谢紊乱,形成阴虚燥热的核心病机。
2、病机特点:
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为基本病机特点。初期多见肺胃燥热,表现为多饮多食;中期常现气阴两虚,伴乏力消瘦;后期则多见阴阳两虚,出现多种并发症。病久可致血瘀,引发脉络损伤,这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认识相通。
3、辨证分型:
上消证以烦渴多饮为主,治宜清热润肺;中消证以多食易饥为特征,需清胃泻火;下消证以尿频量多为主,当滋阴固肾。气阴两虚型常见于病程较长者,表现为倦怠乏力、口干咽燥,需益气养阴。各证型常相互兼夹,需动态辨证。
4、治疗原则:
中医强调"三消同治",清热润燥与益气养阴并举。常用方剂包括玉女煎、六味地黄丸、生脉散等。治疗需兼顾活血化瘀以预防并发症,同时重视调理情志和饮食。中药如黄芪、山药、葛根等具有调节血糖作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配合现代治疗。
5、整体调理:
中医注重"治未病",提倡未病先防。对糖尿病前期人群,通过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导引等方式干预。已病患者需避免五志过极,保持情志平和。传统功法如八段锦、太极拳等可辅助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个体化方案,建议患者在正规医疗机构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日常可适量食用荞麦、燕麦、苦瓜等食材,避免高糖高脂饮食。保持规律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监测血糖变化,定期复查并发症情况,切勿自行停用降糖药物。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通过中药内服、针灸疗法、推拿治疗等方式改善症状。
中药内服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以益气通络,或选用血府逐瘀胶囊活血化瘀。针灸选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调节气血,配合电针增强刺激效果。推拿采用揉捏、点按等手法改善肢体麻木,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部分患者可结合艾灸温通经络,选用隔姜灸关元穴。中药熏洗对肢端感觉异常有一定缓解作用,常用桂枝、红花等药材煎汤外敷。
日常需控制血糖稳定,避免高糖饮食,适当进行八段锦等舒缓运动促进气血运行。出现伤口感染风险时须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