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主要诊治胃肠疾病、肝胆胰疾病、食管疾病及消化系统相关功能性疾病。常见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肝炎、胰腺炎、胆囊炎等。
1、胃肠疾病胃炎是胃黏膜炎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常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胃溃疡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症状包括餐后腹痛、黑便。肠易激综合征属于功能性胃肠病,典型症状为腹痛伴腹泻或便秘,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可能引起腹泻、血便、体重下降。
2、肝胆胰疾病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至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可能出现乏力、黄疸。脂肪肝与代谢异常相关,轻度可无症状。胆囊炎多由胆结石引发,表现为右上腹剧痛、发热。胰腺炎急性发作时上腹疼痛向背部放射,慢性胰腺炎可能导致消化不良、糖尿病。
3、食管疾病胃食管反流病是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反酸,长期可能发展为巴雷特食管。食管炎可由感染、反流或药物损伤导致,吞咽疼痛是典型症状。食管裂孔疝部分胃部突入胸腔,可能加重反流症状。食管静脉曲张常见于肝硬化患者,破裂出血属于急症。
4、功能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可持续存在,但不会导致肠道结构改变。功能性便秘与排便习惯、饮食结构相关,可能伴随腹胀。这些疾病需排除器质性问题后诊断,治疗侧重生活方式调整。
5、其他相关疾病消化道息肉可能癌变,内镜检查可发现并切除。消化道肿瘤早期症状隐匿,晚期可能出现梗阻、出血。乳糜泻是麸质不耐受导致的自身免疫病,需终身无麸质饮食。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也可引起消化系统症状。
出现持续腹痛、吞咽困难、呕血黑便、黄疸、体重骤降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消化内科。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量饮酒和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卫生。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有家族史者更应重视早期筛查。消化系统疾病治疗需结合药物、饮食管理和压力调节,慢性病患者应遵医嘱长期随访。
多动症一般是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主要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冲动行为等,建议就诊于儿童精神科或儿童心理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能与遗传因素、脑损伤、环境因素等有关,通常表现为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1、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常表现为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经常忘记日常活动安排或丢失物品。这类症状在课堂或需要持续专注的任务中尤为明显。家长需帮助孩子建立规律作息,使用任务清单辅助记忆,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托莫西汀胶囊等药物改善症状。
2、活动过度患者会出现与年龄不符的过度活动,如不分场合奔跑攀爬、无法安静坐着、手脚不停小动作等。家长需创造安全活动空间,通过感统训练消耗过剩精力。医生可能建议结合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盐酸哌甲酯片、专注达等。
3、冲动行为表现为做事不顾后果、经常打断他人、难以等待轮候等行为特征。家长需设定明确行为规则,采用正向强化方式培养自控力。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托莫西汀口服溶液、盐酸可乐定片等药物进行干预。
4、学习困难由于注意力缺陷和自制力差,患者常伴随学业成绩低下、作业完成困难等问题。家长需与学校沟通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必要时进行专业学习能力评估。医生可能推荐结合认知行为训练和药物治疗方案。
5、情绪不稳定患者易出现情绪波动大、易怒暴躁等情绪调节障碍。家长需保持耐心,教导情绪管理技巧,建立稳定的家庭支持环境。心理科医生可能采用沙盘治疗等心理干预手段,配合盐酸舍曲林片等药物辅助治疗。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需要长期综合管理,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复诊评估治疗效果。日常生活中要保证充足睡眠,限制电子屏幕时间,增加户外活动。饮食方面注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避免摄入过多人工色素和防腐剂。建议家长参加专业培训课程,学习科学的行为管理技巧,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帮助孩子改善症状。